曲折演進的中日關系
記者:張建
溫家寶總理訪日取得了人們期待中的具體成果,但是中日關系尚存在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
安倍晉三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的態(tài)度曖昧,今年1月17日,他所領導的自民黨通過2007年度政策綱領,鼓勵黨員參拜靖國神社,而他就任首相至今在參拜問題上沒有給予明確答復,這其實為未來設置了一個變數(shù)。
臺灣問題是影響中日關系的另一個重要問題。2007年被認為是反臺獨、維護臺海和平的關鍵時期。去年2月,美日舉行“二加二”(兩國的外長和防長)會議,首次將臺海局勢作為共同戰(zhàn)略目標,今年2月,美日又就臺海共同軍事行動展開協(xié)調。
中日關系要想獲得長期的平穩(wěn)發(fā)展,仍需要長時間的甚至是艱苦的溝通和交流。
自從1972年中日關系正常化以來,中日關系基本上經歷了兩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較平穩(wěn)階段和90年代至今的復雜多變階段。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簽署《中日兩國政府聯(lián)合聲明》,之后近20年時間里,雖然兩國之間也出現(xiàn)過摩擦,但總體上以友好和合作為主流。20世紀70年代有3件影響中日關系的大事發(fā)生,第一件是197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雙方簽署的《中日聯(lián)合聲明》對“臺灣問題”和“歷史問題”做了原則規(guī)定;第二件是1978年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兩國在雙邊及地區(qū)與安全方面達成了共識;第三件是日本政府決定向中國提供日元貸款,開啟了兩國政府間的經濟合作關系。進入80年代,兩國關系出現(xiàn)一些摩擦,但這些摩擦并未影響兩國整體的良性互動關系。
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日關系進入新的歷史時期,1992年江澤民總書記訪日和日本天皇訪華,中日政治對話邁上新臺階。但從1994年開始,兩國間摩擦迭起。這一年,日本不顧中國政府強烈反對,邀請臺灣行政院副院長徐立德訪日。199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之際,日本右翼勢力和軍國主義者公開否定侵略歷史。1996年,中國在臺灣海域演習之后,日本是除美國外唯一對華提出抗議的國家。但在同一時期,日本兩任首相訪問了中國,中國也有高層領導先后訪問日本。1997年,中日政府首腦實現(xiàn)了互訪,雙方都主張加強對話、擴大合作。1998年,中日防衛(wèi)對話進入新層次;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和國家主席江澤民先后訪日。
2001年8月,小泉純一郎首相以公職身份參拜供奉有二戰(zhàn)甲級戰(zhàn)犯的靖國神社,其后連年參拜,導致中日首腦互訪中斷四年多。中日關系跌至兩國關系正常化后的最低點。但同時,中日貿易額不斷增加,2001年以來年年創(chuàng)新高。
回顧中日關系的演進,可以發(fā)現(xiàn),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方面兩國經濟上日益相互依賴,另一方面政治摩擦頻繁發(fā)生。雙方關系的變化除了因為日本國內情況有變外,中國的快速發(fā)展也給日本帶來了心理上的不平衡。
溫家寶總理訪日期間,雙方達成共識,共同構建“戰(zhàn)略互惠關系”。“戰(zhàn)略互惠關系”表明一種長遠的、全局性的雙邊關系,同時淡化了感情色彩,雙方將務實地尋求共同利益并加強合作。中日在經貿、能源、金融、環(huán)境以及國際關系上還有很多合作的空間,兩國已經在積極尋求利益交匯點。對于中日間已經呈現(xiàn)長期化趨勢的問題,雙方可能都要做好長期面對的心理準備。在歷史問題上,日本尚未形成足以承認侵略罪行的政治氣氛和道德價值觀,在相當長的時期這仍是中日關系發(fā)展的障礙因素。在臺灣問題上,日本政界有一股較大的親臺勢力,他們希望維持臺灣的現(xiàn)狀,不愿中國實現(xiàn)統(tǒng)一。在防衛(wèi)問題上,日美同盟已將中國作為其防范對象,這讓中國感到擔心。其他還有關于釣魚島歸屬等領土問題。
如何解決這些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問題,不僅需要雙方的智慧,還需要雙方的信任。
媒體將溫家寶總理訪日稱為“春天的諒解”,也有人擔心“春天還有倒春寒”,但無論如何,中日關系在經過不斷的摩擦、碰撞之后,會加深了解,也會更加理性務實。民間印象:誤讀還是正讀?
即使是在經濟全球化、文化交流格外頻繁的今天,還有很多人覺得日本人的性格難以琢磨。
正如60多年前美國學者羅斯·本尼迪克特在《菊花與刀》里描述的那樣,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民族可以像日本人那樣“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布,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相互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現(xiàn)出來的。”
雖然與日本一衣帶水,但中國人對日本人的困惑不比美國人更少。
無論是否真的接觸過日本人,通過書籍,通過影視,中國人還是形成了對日本人的印象,這些先入為主的印象是否可靠?距離真實有多遠?《新世紀周刊》采訪了諸多日本人以及與日本人有過長期接觸的中國人,以此厘清一些認識的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