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指導人民法院正確適用反壟斷法、依法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和促進市場公平競爭,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制定了《關于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這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反壟斷審判領域出臺的第一部司法解釋。該司法解釋將于2012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最高人民法院今天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司法解釋出臺的有關情況。
該司法解釋首次明確了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的兩種基本類型:一是因壟斷行為受到損失而引起的訴訟,二是因合同內容、行業協會的章程等違反反壟斷法而發生爭議引起的訴訟。只要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證據證明因壟斷行為受到損失,或者因合同內容、行業協會的章程等違反反壟斷法而發生爭議,均可以提起訴訟,要求壟斷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原告既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也可以在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構成壟斷行為的處理決定發生法律效力后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受理條件,人民法院均應當受理。也就是說,因壟斷行為受到損失的公民可以起訴壟斷企業,而且不需要以行政執法程序前置為條件。
據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介紹,從2008年8月1日反壟斷法實施以來的實踐來看,原告取證難、證明壟斷行為難是反壟斷民事司法的難題。為此,司法解釋對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舉證責任分配、免證事實、專家證據等問題作了解釋和細化。在舉證責任分配方面,司法解釋區分不同的壟斷行為類型,明確了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分配。例如對于明顯具有嚴重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特定橫向壟斷協議,由被告對被訴壟斷協議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承擔舉證責任;對于公用企業以及具有獨占經營資格的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案件,適當減輕原告的舉證責任。同時,司法解釋還引導當事人通過專家證人、專家意見的方式幫助查明案件事實。這些措施的引入,對于適當減輕原告的證明難度具有一定作用。
考慮到反壟斷民事糾紛案件有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其較高的專業性、復雜性和較大的影響力,而反壟斷民事訴訟剛剛起步,由審判力量相對充足、審判經驗相對較多的法院集中管轄,更有利于盡快提高審判水平、保證審判質量和統一裁判標準,因此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第一審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計劃單列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基層人民法院可以管轄第一審壟斷民事糾紛案件。”
此外,該司法解釋還規定了訴訟證據、民事責任及訴訟時效等問題,建立了我國反壟斷民事訴訟的基本框架,進一步明晰了反壟斷法相關規定的具體含義。
壟斷民事案件最大索賠額達2億多元(鏈接)
2008年8月1日,我國反壟斷法實施。3年多來,反壟斷民事訴訟已經成為人民法院的重要審判領域。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地方法院共受理壟斷民事一審案件61件,審結53件。壟斷民事糾紛案件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從案件所涉領域看,涉嫌壟斷行為分布領域比較廣泛,傳統領域的壟斷案件與現代新技術領域的壟斷案件交織并存。被訴壟斷行為涉及的商業領域有逐步擴大的趨勢,涵蓋交通、醫藥、食品、家用電器、信息網絡等領域。
二是從案件類型上看,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既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引發的案件,又有壟斷協議行為引發的案件,但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引發的案件在數量上仍然占多數。同時,涉及縱向壟斷協議的案件在2011年也首次進入民事司法渠道。
三是從訴請賠償的數額上看,訴請象征性賠償或者小額賠償的案件減少,訴請較大數額賠償的案件增多,目前最大索賠數額多達2億余元人民幣。
四是從案件發生的地域上看,案件涉及地域逐步擴大。反壟斷法實施初期僅有北京、上海、重慶三個直轄市的相關法院受理過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現在受理過該類案件的法院已經擴大到浙江、山東、廣東、廣西、湖南、遼寧等地法院。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馬原
相關新聞:
今明兩年我國將出臺三部反壟斷法配套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