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帶來生存壓力,更催生發展動力
“入世十年,是安徽叉車集團發展最好的十年。與2001年相比,2010年集團營業收入、叉車銷售量、出口量分別增長了12倍、11倍和10倍。十年來,集團由一個默默無聞的本土品牌成長為國際知名品牌。”安徽叉車集團負責人說。
入世以來,許多中國企業取得了像安徽叉車集團一樣的輝煌成就。但回首過往,這并不是一個輕松的過程。事實上,入世給中國企業帶來的不只是機遇,更有開放之后的競爭壓力。
根據入世協議,中國不僅大幅削減了進口關稅,而且在入世前后逐步開放了外貿領域各項經營政策,持續推動外貿體制改革,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曾經長期依附于傳統體制的外貿企業遭遇嚴峻挑戰。“當時,國家相繼開放石油、化肥等商品外貿專營權,中化集團在一年之內失去了兩大看家商品的專營權,業務遭受巨大沖擊。再加上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企業一時間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化集團公司總裁劉德樹說。
面對壓力,唯有轉型才有出路。中化集團從打破觀念、改善管理入手,以培育市場化經營和管理能力為方向,確立了一條從傳統貿易代理型企業向營銷服務型企業、進而向產業服務型企業轉化的路徑。
以化肥產業為例,中化集團積極鞏固與國際供應商的長期戰略聯盟,組織國外優質化肥商品滿足國內農業需求;另一方面則主動參與國內外鉀磷等資源開發,提高了自然資源掌控能力。2010年,中化集團銷售化肥超過1500萬噸,占中國市場的17%,從單一的化肥進出口貿易商轉型成為國內最大的全肥種、產銷供一體化的化肥經營企業。
事實證明,我國許多產業頂住了競爭壓力,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競爭優勢,獲得了更好更快的發展:10年間,汽車工業總產值迅速增加,生產集成度大幅提升;計算機及相關服務業快速發展,技術水平顯著提升;裝備制造業取得新突破,產業規模超過2萬多億美元;農業、鋼鐵、能源、交通運輸以及服務業等均實現高速增長,成為全球供應鏈中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