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英漢兩種語言屬于不同語系,各自具有自身的特點和習慣,但卻“共享”著為數甚眾的以實喻虛的類似表達,許多形象語匯的引申義及其引起的聯想也是“不謀而合”的。漢譯時,盡可采取事半功倍的從“實”到“實”的“拿來主義”,直譯無妨。如:
I hope to avoid straying on the one hand into the sands of foreign policy, and on the other into the marshes of international law. 我希望不要偏離正題,一方面避免誤入外交政策的沙漠,另一方面避免陷入國際法的沼澤。
If we attack quickly, we can nip the enemy's plans in the bud. 如果我們迅速進攻,我們可以把敵人的計劃消滅在萌芽狀態。
至于哪些形象詞匯可以作如上直譯,哪些需意譯,在相當程度取決于漢語遣詞造句的習慣,似無規律可循。同一個物質名詞在此句可直譯,在彼句則需意譯。如:
His novel is a mirror of the times. 他的小說是時代的一面鏡子。
The newspaper claims to be the mirror of public opinions. 該報宣稱忠實反映了公眾的意見。
當然,我們所說的想方設法維系原文的具體性和形象性是以統籌“信達雅”之間的辨證關系為先決條件的,并不是一味地求形象而偏廢其他翻譯要義的“削足適履”式的硬譯。
What is learned in the cradle is carried to the grave.
句中的the cradle和the grave十分具體形象,讀來韻感強烈,但若直譯成:一個人在搖籃中所學的東西會帶到墳墓中去,就顯得過直過露。不如意譯成:少時所學,到老不忘。
將以實喻虛表達中的“實”作“虛”譯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這僅是在直譯行不通的情況下的一種方法。精彩的以實喻虛的表達僅能囫圇意譯,也是一種“不可譯性”的體現。原文的妙處也只能由譯者“獨享”及“意會”,而無法以漢語“言傳”,與讀者“同享”。
Sam knows he can depend on his family, rain or shine. 山木知道不論境遇如何,他都可把家庭作為靠山。
在很多情況下,無法通過直譯來保持原文的具體性及形象性的時候,意譯也并非就是唯一的辦法。具體言之,有以下兩種常見的方法。
首先,舍去原文中原有的具體形象,借用或套用本族語中為人熟知的形象或借喻。
He gave up the sword for the plough.
The sword 和 the plough的內涵意義為:military service和agriculture。若將此句硬譯成“放下了刀劍,拿起來犁耙”則有悖于漢語習慣,是否可套用成語,譯成:他解甲歸農了。
We ourselves are separated from the wise decision on these important issues by only the lightest curtain. 我們對這些重要問題做出明智的決定僅一步之遙。
其次,運用“增補詞匯”的方法。
How do you expect me to fall in love with someone who speaks like a book all the time? 你怎么能指望我去鐘情于一個專愛咬文嚼字的書呆子呢?
說及以“變通”的方法來維系原文的具體性及形象性,英諺漢譯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鑒的有益經驗,如:
He who has a mind to beat his dog will easily find his stick. 欲加其罪,何患無辭。
采取所謂“變通”的辦法,同樣不能停留在語言的表層結構做機械的轉換。
John knew he was skating on the ice, but he could not resist teasing her sister about her boyfriend.
句中的skating on the ice貌似與漢語成語“如履薄冰”相吻合,但一經斟酌我們便發現未免有點言之過甚。不如將skating on the ice“虛”譯成“可不是鬧著玩的”。
以虛代實的抽象名詞能大大簡潔英語的表達,是一種不為鮮見的語言現象。據筆者管見,似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指形形色色的“人”的抽象名詞,如:
Is Jane a possibility (=a suitable person) as a wife for Richard? 簡是做理查德妻子的合適人選嗎?
另一類是指各種各樣具體物質的抽象名詞,如:
Have you read any humour (= something designed to induce laughter or amusement)recently? 近來你讀了什么幽默作品嗎?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人類的語言在其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中不斷發展變化著。比較而言,具體形象的表達總是更易博得人們的青睞。英語中若干具體形象的表達也在影響著漢語,以至于漢語中也出現了若干從英語脫胎而來的新鮮的形象詞匯。如:
It was in the 1960s that people in Britain began to talk about the "permissive society" and the "generation gap".
此句中的generation gap 曾被先后譯作“長輩與年輕一代之間的隔閡”以及“世代隔閡”,今天已被廣泛地譯成“代溝”。與此同時,“代溝”一詞亦已始見于國內的書刊及報端,而1978年首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尚未收入“代溝”一詞。
相關閱讀:
(來源:傳神社區,英語點津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