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的一天,上海梅隴鎮(zhèn)廣場的購物中心內(nèi)燈火輝煌。大廳里是英國文化委員會舉辦的一個高科技產(chǎn)品展覽。展覽會場,乃至每層樓的走道都擠滿了觀眾,聽到訪的英國首相布萊爾發(fā)表即席演講。氣氛熱烈,充滿期待。
布萊爾和夫人一起登上臨時講臺,開口就說:“我很高興訪問上海。我很喜歡這個展覽。但我最喜歡的是這里的Kissing Booth。”布萊爾就此收口,在場上千觀眾把目光投到了布萊爾身邊的隨同譯員身上,等待翻譯。那個譯員就是我。
而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糟了”!我知道布萊爾夫人Cherry Blair結(jié)婚前叫Cherry Booth,Booth是她娘家的姓。依此判斷,布萊爾肯定是用了一個俏皮的雙關(guān)語,一半指的是他夫人,但是另一半指的是什么呢?怎么可能在這樣的場合開口就談親吻呢?是我聽錯了吧?
“對不起,首相。您剛才說的什么?”我問道。
“Kissing Booth。”布萊爾回答。
看來我并沒有聽錯,但是"Kissing Booth"是什么呢?汗順著我的后脊梁“刷”地就下來了。隱隱約約好像背后有好多人在嗡嗡地說著什么,可是我既聽不清楚,也不好回過頭去問。若干種可能和方案在腦海中一閃而過,可是仍然沒有答案。
布萊爾注意到我卡殼了,便轉(zhuǎn)身問道:“你不知道什么是Kissing Booth?”
我說:“對不起,首相,我不知道。”
“我做給你看。”說到這里,布萊爾將夫人一把摟過去,在她的面頰上“吧”地親了一口。觀眾的哄堂大笑幾乎掀翻了樓頂。笑聲過后,布萊爾繼續(xù)演講,我接著翻下文,借機跳過了"kissing Booth"。
回到倫敦后,我的一個朋友給我傳真了一份英文報紙的文章,大字標(biāo)題赫然寫道"Kissing Booth Baffled Interpreter"。文章在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前面的場景之后解釋到,展覽會上有臺配有數(shù)碼相機的電腦,參觀者可以在相機前作親吻狀,然后用電腦軟件編出許多可笑的畫面,很受歡迎。這個展臺的名稱就叫"The Kissing Booth"。我恍然大悟。
由于梅隴鎮(zhèn)廣場前空間不大,我們的車一輛接一輛地在大門口停下。我乘的車在布萊爾首相的車后面。等到我趕到展覽大廳時,布萊爾已經(jīng)參觀過了那個"Kissing Booth"。他腦子一轉(zhuǎn),利用展臺和夫人名字的巧合,一語雙關(guān)。我錯過了前面的參觀,自然無法解讀后面的俏皮話。
沒聽懂是口譯工作中幾乎不可避免的情況。其中一個原因是譯員根本無法把自己變成一個大百科全書。大千世界,包羅萬象,知識本來就無邊無際,而且還在不斷發(fā)展,更不用說講話人的創(chuàng)造力了。遇到?jīng)]聽懂的情況,我便按照自己總結(jié)出來的三步法對付,那就是:問、補、扔。
問:可以問講話人,也可以問對方譯員,或是在場的其他人。問誰比較合適,要看具體情況。
補:如果沒有辦法問,就根據(jù)上下文和自己的理解,補齊原話的句子或意思。這種情況下,雖然譯文與原話不同,但是沒有大錯,可以保證講話的繼續(xù)。具體怎么補要根據(jù)當(dāng)時的情況靈活處理。
扔:如果連“補”都有困難,那就只好走最后一步“扔”,也就是沒聽懂的地方干脆不譯。這是在既無法問,又補不出來,或因為吃不準(zhǔn)、不敢補的情況下的無奈之法。如果不放心“補”和“扔”,那么在眾目睽睽之下,譯員還有什么其他辦法嗎?恐怕沒有。
“問、補、扔”三步法講的只是實戰(zhàn)中的應(yīng)付技巧,要想減少“聽不懂”的成份,就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技能,增加知識量。
相關(guān)閱讀:
(來源:傳神社區(qū),英語點津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