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各大高校新生都陸陸續續開始報到。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開學伊始,關于“寒門子弟為何離名牌大學越來越遠”的討論愈發激烈。這一現象是否真的存在?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又是什么?帶著疑問,本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地方重點高校和鄉村中學,一探究竟。
8月27日,是北京大學2011年新生報到的日子,3164名本科生中有多少人來自農村家庭,成為“寒門難出貴子”輿論關注的焦點,但遺憾的是,北大沒有公布相關數字。來自北大學生資助中心的統計,新一屆北大新生中約有20%來自經濟困難家庭,這20%中近70%來自農村。北大農村生源雖然沒有確切數字,但估計與清華大學之前公布的縣級生源占1/7的比例不相上下。
幾日前,記者在東南大學新生報到現場特意就“‘農村娃’離名牌大學越來越遠”的問題采訪了該校相關領導,得到的答復是“農村學生總體比例呈現下降趨勢。”近四年來,該校農村戶籍學生比例分別為36.4%、 34.1%、34.8%、3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招生就業處提供的統計數據同樣顯示出這種變化趨勢。2007年,該校農村戶籍學生比例為42.8%,2008年為42.2%,2009年為40.5%,去年為44.1%,今年為40.5%。總體而言,比例也呈現下降趨勢。
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現象?橫亙在寒門學子努力求學的道路上有多少道“坎”?
■自主招生:是“坎”,也是機會
在北大迎新現場為家庭經濟困難新生設置的“綠色通道”接待站前,記者隨機采訪的三位農村家庭學生,都參加過北大舉行的自主招生考試。
元培學院的劉鋼賢來自湖南邵東,在家鄉的小山村讀的小學,初中、高中就讀縣一中,父母在縣城打工,兩人的月收入2000余元。即便家境如此,他們還是出錢讓劉鋼賢來到北京,參加北大、清華兩所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試,來回一共花費6000余元。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劉鋼賢高考成績突出,在錄取中沒有用到自主招生的加分,但是,他和父母都覺得很值得。“在我們眼里,只要多一個機會,有些負擔也愿意。”
法學院的劉邦嬌父母仍在云南富源縣農村務農,來自曲靖一中的她參加了在昆明舉行的自主招生筆試,在她看來不是太大負擔,很遺憾她沒有通過筆試。“如果我通過筆試,家里肯定支持我到北京面試,在我們眼里,自主招生意味的不是負擔,而是更多的機會。”光華學院的付英嬌來自黑龍江大慶實驗中學,父母在樺川縣農村務農,當時她自薦報考北大自主招生,但沒有通過初審。
可見,對于自主招生,學業成績優秀的農家學子仍是心向往之,并且有機會自薦、筆試,來京面試。
但是,他們也反映,自主招生對不是在當地高中名校就讀的農家學子,的確是一個“坎”。像曲靖一中、大慶實驗,都是當地高中名校,學校對自主招生的信息了解很多,這有利于學生報考。“我的初中同學,大部分是在縣里讀高中,他們基本上對自主招生了解不多,也很少參加。”劉邦嬌和付英嬌都這樣說。據介紹,她們所在的農村,只有縣里中考的第一名才有可能被地級或省級高中名校錄取,所以,對于大多數農村學生來說,參加自主招生還很遙遠。“不在名校的農村學生有點吃虧,沒有其他途徑,只能拼高考。”如此拼下來,還是拼不過名校學生,樺川縣自2004年以來沒有考上北大清華的農家學子,而大慶實驗中學今年考上北大20人,清華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