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兩件圓明園文物將在英國拍賣的消息引發關注,拍賣行最終選擇了撤拍。專家表示,這并不意味著結束。圓明園文物追索依然存在著重重困難,有待于多方的協調和努力。
北京時間9日凌晨,邦瀚斯拍賣行的一場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剛剛結束。如果不是最終沒有上拍的兩件圓明園文物,也許在中國國內,并沒有多少普通人會知道它的存在。
這兩件文物是“清乾隆青玉雕仿古獸面紋提梁卣”和“清嘉慶白玉鏤雕鳳紋長宜子孫牌”,原本分別編號是170 和171。記者8日登錄邦瀚斯拍賣公司網站,還能在目錄中看到相關圖片和介紹文字,只是被標注了“WITHDRAWN”(收回)。
今年10月,有中國媒體報道稱:上述兩件出自圓明園的文物即將在英國被拍賣。消息傳出后,迅速登上了多家媒體的要聞位置。該拍賣行隨后表示,文物持有者決定收回這兩件藏品,不再參與拍賣。
事實上,圓明園文物在海外被拍賣并不少見,據專家估計每年有10次左右。類似的新聞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中國媒體上出現。最受關注的,自然是2009年佳士得拍賣圓明園鼠首、兔首銅像。彼時引發的社會影響之大、波及范圍之廣,超乎很多人的想象。中國外交部、國家文物局等政府機構,均發出態度明確的聲音,反對拍賣中國流失文物。
該事件最終的結局是:佳士得一意孤行,中國商人蔡銘超以競拍之后不付款的方式,造成這兩件文物“流拍”。事件引發各界對于如何理性看待海外流失文物的大范圍思考,持續時間頗久。
此次的圓明園文物拍賣,從關注度上不及3年前,但有了一個新的變化:撤拍。這是包括鼠、兔首拍賣在內的幾次焦點事件中,從未有過的。據一位長期研究圓明園的專家介紹,在他印象里,這是圓明園文物拍賣中首次出現撤拍的情況。
專家稱撤拍并非結束
對于撤拍的舉動,有媒體報道稱,拍賣行作出了道歉。但據一直關注此事的中新社駐倫敦記者周兆軍介紹,邦瀚斯拍賣行在聲明中說“sorry”,是比較遺憾,其中沒有道歉的成分。
另有專家分析稱,此次出現撤拍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情況很復雜。撤拍不代表不拍,不排除私下成交,或者找個時間再拍的可能。也有換一家拍賣行的可能。當然也可能是賣家真的就不想拍了。從某種意義上講,撤拍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長期從事拍賣行業的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兼職教授王鳳海也表示,自己注意到邦瀚斯拍賣行表示遺憾,但并沒認錯,不擔保以后就不拍了。
王鳳海介紹說,從以往的撤拍來看,情況比較多的是出現了處分權問題。像這次邦瀚斯撤拍的情況,不敢說首次,確實并不多見。
不過在他看來,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撤拍這個態度都是比較好的。
據他分析,這次撤拍主要可能還是迫于一些外界的壓力。像上次佳士得拍獸首,已經鬧得沸沸揚揚。談起3年前那次轟動事件,王鳳海說當時自己就曾表示,那兩個獸首其實不值那么多錢,只是裝飾性的水龍頭,是被炒到了高價。從道義以及民族情感的角度,圓明園的流失文物還是應該歸還給中國。
“圓明園文物”屢成炒作價格“標簽”
近年來,有關圓明園流失文物海外拍賣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其中牽涉的文物拍賣價格一路走高。被不少專家認為“本身文物價值并不高”的獸首,更是從最初的“無人問津”飆升到令人乍舌的上億元人民幣。這其中,中國民眾的情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在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洗劫。150多年來,歷史的傷疤依然在國人心中隱隱作痛。讓流失文物回國,亦成為國人的美好愿望。“圓明園文物”則成為一些人趁機抬高價格的“標簽”。
此次邦瀚斯的拍賣新聞傳出后,就有分析認為,這很像是一次炒作,既成功為拍賣行做了一次廣告,同時也有助于今后拍出高價。
對此,王鳳海直言,對于圓明園流失文物,有人在利用一些中國人不太成熟的愛國心理炒作,以達到賺錢的目的。這是應該注意的。
不過他覺得,這一次炒作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為圓明園流失文物的拍賣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這次如果是為今后抬高價格,意義不大。另一位專家也表示,看起來不像炒作,要炒作的話沒有什么意義。
圓明園文物回歸困難重重
影星成龍日前向圓明園管理處捐贈了電影《十二生肖》道具“十二獸首”。他在活動發布會上呼吁,“愿所有國家的國寶,都可以回到自己的國家,所有民族的文明都獲得平等的尊重。”
成龍所表達的,自然也是所有關心圓明園流散文物的國人共同的心愿。不過,即便是3年前因獸首事件引發政府、民間空前關注之后,追索文物依然困難重重,成效也不是很顯著。
據媒體報道,2010年10月18日,紀念圓明園罹難150周年主題晚會在圓明園大水法遺址舉行。圓明園管理處向全球發出倡議書,呼吁持有圓明園文物的個人或機構返還所持文物,抵制拍賣、交易圓明園文物。
但是,倡議書發布兩年來,除了活動上的一次捐贈,圓明園幾乎沒有再收到過任何捐贈。雖然倡議書的發布很高調,可對圓明園文物的拍賣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有專家統計,兩年來,國內外各大拍賣行共拍了20多件圓明園的文物。
從目前來看,流失文物回流原屬國,大致有外交途徑、依法追索、國家或民間回購、捐贈交換等方式。
一些國家曾有過追索文物的成功案例。有報道稱,近年來埃及政府加大力度追索流失文物已取得顯著成果,追回文物3.1萬件,包括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國王的塑像等。但這種模式在一些專家看來不可復制,原因是國情和歷史背景等諸多因素不盡相同。
而國家或民間購買的方式,則被越炒越高的價格阻住腳步。文物部門亦曾多次表示,對非法流出的文物,應該歸還中國,而不是回購。
從法律角度追索流失文物,同樣面臨困局。雖然國際公約規定了掠奪文物應物歸原主的原則,可實際上掠奪文物如何界定,以及如何追溯追索都難以操作。由于年代久遠,很多文物流出的確切證據資料也很難搜集,成為一大瓶頸。加之不少拍賣行都繞過這些公約進行拍賣,因此要靠國際公約討回流失文物,困難多、效果差。
曾于2009年作為中國律師團代表赴巴黎追索圓明園銅獸首的著名律師、“全球華人律師聯盟”負責人劉洋,一直關注圓明園流散文物的境況。他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坦言,之前成立的律師聯盟,連本身的維持都很困難。成員也比較灰心,即便是自己出錢,他們也不愿到北京來進行商討。最近因為邦瀚斯拍賣,大家才有所溝通。
據劉洋介紹,跨國追索流失文物,無論是通過外交途徑,還是依法追索,在全世界都是個難點。不光中國,對于所有的文物流出國,如埃及、印度等,都是如此。光靠一個國家、一個組織追索文物,確實存在難度,還是應該通過國際間的努力,成立“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這樣的組織,逐漸達成共識,制定相關的協議、條約或者議定書。
他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還表示,除了法律手段之外,也開始思考其他的方法,比如通過文物交換或者支付保管費等方式。從根本上說,還是要整合政府和民間的力量,制定預案,一點點實現文物回歸。
王鳳海則表示,對待文物回流問題,政府有關部門和民間組織都應參與其中,通過協商的方式將文物追回。對于在戰爭中被掠奪的文物,應該客觀、理性地對待,不應該受炒作影響,用高價回購。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在這方面的話語權也會逐漸得到強化。
藝術評論家周文翰曾撰文稱,中國應該和埃及、希臘等國家爭取修訂國際法或者發起新的條約,或者通過政治、外交協商來推動有現實意義的合作項目。此外,也需要中國的新聞界、學術界乃至收藏界繼續在此事上保持對不義者的道德壓力。
追索圓明園流散文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這已經成為各界的共識。眾說紛紜中,作為非專業領域的媒體和公眾,怎樣做才是理性、客觀的態度?
北京華辰董事長甘學軍曾表示,圓明園文物重新進入國外拍賣行,作為中國公民或者政府應該進行譴責和呼吁。但是在市場上一定要保持冷靜,拍賣畢竟是合法的市場行為,必須歷史地看待問題,不能僅憑一時的義憤企圖遏制這樣的買賣或者付出更多的經濟上的代價。
另有評論稱,對于流失文物海外拍賣,國人其實不必過度關注,更沒有必要參與其中,配合外國拍賣者哄抬價格,相反要以平常心看待,不參與競拍,不能掉進西方少數文物販子設置的“愛國主義陷阱”之中。
一位接受采訪的專家表示,真要特別關心圓明園文物的話,任何時候、任何場次都應該關注,而不是扎堆兒似的,等炒作起來再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