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在網絡的大量碎片信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如果網友關注得不到及時回應,借助網絡放大鏡功能,信息組合就可能向謠言方向發展。及時“發聲”,是面對網絡的首要回應法則
上周以來,“回應”成為讓人不經意間就能記住,并不斷咀嚼的一個詞匯。
順手拈來就有不少新聞可以佐證——江西回應廬山管理局“問題招聘”、福建長樂回應“局長電話一般群眾不能打”、河南泌陽回應“免職”副縣長仍居官位——這是上周本版的幾則報道。而每天瀏覽網站新聞,都能看到幾條回應式新聞,從中可見熱度。
按照字面理解,有人追問,有人回答,才構成一次基本的回應。回應式新聞越來越多,說明追問者多了,回答速度快了。現在更關鍵的是,追問和回答的由頭與場合,從以往記者手中的采訪筆和攝像機,變成了網絡上的論壇“發帖”和微博“轉發”。
網絡一“轉”一“發”,是傳統讀者與“網絡麥克風”的“約會”。這種話語權有大有小、傳播面有寬有窄。粉絲成千上萬的,一句話的傳播面堪比一份報紙,而粉絲少的,也有自己的小圈子,可就娛樂時事與好友嬉笑怒罵。網絡的磁鐵效應,構建了輿論場,也構建了信息場。而吸附在網絡的大量碎片信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選擇哪些碎片,捏成什么形狀,取決于網友好惡。如果網友關注得不到及時回應,借助網絡放大鏡功能,信息組合就可能向謠言方向發展。上周的回應式新聞告訴我們,及時“發聲”,是面對網絡的首要回應法則。
“局長電話一般群眾不能打”事件,就是由天涯等網絡論壇曝光,繼而迅速引起網民廣泛關注的。人民日報在報道中還獨家披露:“長樂市委相關部門也是在事件被網上披露后才得知的。”好在長樂方面迅速回應,將當事局長停職,至此事件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