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回應氣候變化四大焦點:氣候變暖是"編造"的嗎
記者:氣候模式的最新預測結果是怎樣的?
羅勇:最新的未來氣候變化預估結果表明,本世紀末之前全球和中國的平均溫度將會繼續升高,氣候仍將繼續變暖,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增幅最大,未來全球大部分地區海冰和積雪都將減少,海平面將會繼續上升。
全世界12個主要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表明,到2100年,在溫室氣體低排放情景、中排放情景、高排放情景這三種情況下,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將可能分別上升1.3℃、2℃、4.3℃。
此外,根據氣候模式預估,在低、中、高排放情景下,21世紀末我國年平均溫度將比20世紀后20年的年平均溫度分別增加約2.5℃、3.8℃、4.6℃,比全球平均的溫度增幅大。未來我國氣候將會變得更暖。
如果氣候變暖速度過快,影響將有可能是災難性的
記者:氣候變暖帶來的并非全是壞消息,例如東北地區隨著溫度上升可以種水稻了,增加了糧食產量。全球氣候變暖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羅勇:對氣候變暖的利弊分析,存在廣泛爭議。根據很多學者的研究,在地球歷史上,暖濕的時期應該是有利的,冷干的時期是不利的。比如說,人類歷史上很多次戰爭或者文明的衰亡,往往都發生在冷干時期。從過去的歷史來看,暖的時期相比冷的時期,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應該是有利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人類社會長時期處于農業社會,冷干氣候不利于農業生產。
但是目前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當今人類社會高度發展,已經不再是農業社會,氣候變化影響的程度已經不可與人類早期文明時期相提并論。舉一個例子,比如像2008年初南方遭遇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造成了嚴重影響。實際上,這次災害在1951年以來不是最強的一次,1976—1977年冬天南方的低溫雨雪冰凍比2008年初還要嚴重,但是那時候影響就沒有那么大。因為以往溫度低、降雪多,我們在家里不出來就行了,但是現在我們高度依賴于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同樣一個災害發生,強度和影響的范圍是跟歷史上完全不能同日而語的。
又比如氣候變暖的一個主要后果是海平面上升,這對農業影響不大,但對沿海地區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將造成巨大影響。這是人類早期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因此,我們不能認為暖濕氣候一定是有利的。
我的看法是如果在未來的50到100年間,氣候是一種緩慢變化的話,應該說利和弊是并存的,但是如果變暖的速度過快,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經濟社會系統來不及去適應的話,這種影響應該是負面為主的,甚至有可能是災難性的。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