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銷售誤導連連 存單保單為何屢屢“隨心變”?
(聚焦3·15)壽險銷售誤導連連 消費者如何擦亮雙眼?
無論是消費者存單變保單,還是被投連險分紅的噱頭所誤導,壽險銷售誤導都成為老百姓深惡痛絕的現象。治理銷售誤導也成為今年保險監管的三項重點工作之一。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日前表示,銷售誤導等問題可能動搖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根基,治理銷售誤導成為防范行業風險的第一道防線。
“存單變保單”成銷售誤導關鍵字眼
在日常生活中,存單變保單成為經常發生的銷售誤導情況之一,而老年人則成為銷售誤導的重點對象。主要原因在于銀保業務員片面夸大分紅型保險產品的收益水平,而不講明退保費用、現金價值和費用扣除等關鍵要素。
“現在銀行存款利息很低,我們有一款產品,和存款沒啥區別,而且利息更高。”上海某中學的一位退休的高級教師劉老師去年到銀行存款時,被工作人員“善意”地提醒:在如今負利率的情況下,存款顯然是不合算的。
起初劉老師并不以為意,直到當兒子劉某看到了那份保單之后,才發現自己被“忽悠”了。這款產品如果是放在20年的時間里來看,的確是和存款沒什么分別,而且可能收益更高,但如果想提前支取,那損失可就大了,因為保險產品提前支取只能獲得現金價值。顯然這份保單和工作人員所說的存款功能無法劃等號。
“維權”之路并不平坦,銀行和保險公司互相推諉扯皮,不肯承認這一事實。“我父母也算是高級知識分子,尚且如此,更何況一些普通的老年人。”劉先生表示,根據其了解的情況,這種銷售誤導現象主要發生在居民小區附近的銀行網點中,目標主要是中老年人,而相對應以年輕人為主的商務區附近的銀行網點這類情況就比較少。
其實,諸如此類“存單”變“保單”的銷售誤導案例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見。在保險公司與保險消費者“誤會”越來越多的背景下,銷售誤導一直以來成為保險行業的頑疾,這不僅對消費者造成傷害,也讓保險行業社會形象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