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像春晚那樣辦“清晚”?
在我國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中,清明節發揮著其它節日很難取代的社會功能。過好清明節,充實完善現代“清明文化”,可以有效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
每年除夕的春節聯歡晚會已成為中國人年夜飯的一道“文化大餐”,深受老百姓喜愛。陳士良建議我國每年清明節也舉辦一場以“追思懷念、深思抒懷”為主題的“清晚”。晚會可以充分展示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清明文化民俗,可以追思歷代先賢先烈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可以引導人們反思生命價值、人生追求等深層次話題。在每年清明前后,為治療社會“浮躁病”刮起一陣“清明之風”。
陳士良還建議國家積極鼓勵餐飲界、商業界、文化界、教育界、體育界等盡快行動起來,各司其職、協同配合、共同參與“清明文化”建設,合力營造節日氛圍。
“比如在清明飲食上,歷史上的‘寒食’就是我們今天的‘熟食’。餐飲業在年夜飯上掀起商業大戰,但在清明節卻偃旗息鼓,這其中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陳士良說,“許多人祭掃時都會在家里燒幾個菜,擺在老祖宗墓前。完全可以借助市場力量專門制作祭掃用的‘寒食’,幾素幾葷、有酒有肉有點心,裝成一個禮盒便于攜帶。”
他認為,目前我國老百姓過清明節,幾乎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活動。社區居委會如果利用好各種民俗節日,尤其是清明節等帶有追思懷念性質的節日,廣泛開展各種社區活動,可以有效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