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璋 廣東省文化學會茶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黃建璋:(廠家)跟商家有一個包銷的協議,(押金)據聽說是從一百萬到兩三百萬,甚至翻到去年給他們的押金,據聽說達到一千萬。
經銷商:三五百萬,有的是一千多萬,有的三千萬都有。
在取得了某種規格的經銷權以后,經銷商就開始放貨了。
經銷商:先放個大概20%左右投放市場,然后再找一些比較親近的人,再把它收購回來。
而經銷商回收的價格,則比賣出時的價格要高出許多。
經銷商:我原來賣給你比如說五千塊錢賣給你,現在市場漲到七千塊錢。有人過來問我們要,那我們就可以把你手上的收回來嘛。你愿意這個價格賣給我們我們就收,我們再賣給別人。
通過控制賣出的數量,造成市場缺貨的假象,叫做“捂盤”,然后經銷商通過高價回收的手段,抬高自己經銷品種的價格,這樣,經銷商就完全掌控了市場上普洱茶的價格。
經銷商:你控盤控到多少程度,你自己心里有數,你不賣的話你再出去收一收,價格自然就往上走了總量就這么多你再放出來收,是不是自然而然價格就抬上去了,這也是控盤嘛。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操作流程:以市場上一件30公斤出廠價為4800元的普洱茶為例,一級經銷商用重金取得經銷權以后,在市場上只放出20%的量,造成這種產品緊缺的氣氛,然后又以高價進行回收,以抬高其價格,然后再將其全部拋出,經過二級三級經銷商不斷的重復炒作,最后將價格抬到了23000元,而這時在23000元高位上接手的許多散戶,則被牢牢的套住。
當普洱茶的泡沫越吹越大的時候,破滅的危險也越來越近。2007年下半年起,普洱茶價格掉頭下挫,到2008年下半年,普洱茶毛茶從每噸六萬多元,猛跌至每噸一萬多元。半數以上的普洱茶生產企業停產,眾多茶葉經銷商退出經營。而普洱茶價格暴跌之后,最大的受害群體就是云南省的數十萬茶農。
王貴卿:原來的茶青高的時候賣到幾十塊錢一斤,現在茶青幾毛錢一斤,比草都便宜,所以現在茶農現在更慘現在,這個事情是這樣。所以這個事情對我這個刺激也是非常大的。
種種跡象表明,前兩年的普洱茶炒作現象,似乎正在大紅袍市場重新上演。
為了防止大紅袍重蹈普洱茶崩盤的覆轍,2010年5月起,廈門市茶葉協會先后通過福建、廣東等地的十余家媒體發出呼吁,提醒茶商要理性經營、消費者要理性購買。與此同時,面對產區收購價瘋漲的狀況,廈茶、御上茗等一批大型茶企堅持平價拋售庫存大紅袍,確保終端市場的價格穩定。
王劍平 :我們認為這種(炒作)應該是一個短期的現象,不可能長期的。
王貴卿:大紅袍的價格基本穩定在這個水平,然后根據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大紅袍工藝的改革,逐步提升它的價格,使消費者能夠接受。有這個價格,貨真價實,然后逐步可持續發展。
今年異常紅火的大紅袍市場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和隱患?從今年的節目中,我們可以發現端倪。幾年前,普洱茶暴漲暴跌直至崩盤的深刻教訓告訴我們,狂炒并不能給一個產業帶來真正的繁榮。盡管熱錢可以控制上游的茶園,可以控制生產企業,甚至能掌控銷售鏈條,制造旺銷的假象,但我們不能忘了,茶葉終究是要拿來喝的,它就是一種大眾飲料而已。只要消費者回歸理性,爆炒之后的價格回歸是逃不掉的宿命。業內人士告訴我們,國內的茶葉消費量正常情況下每年也就是增長15%至20%,而茶葉價格增長每年也不會超過8%。如果投資者真正了解這些信息,真正尊重市場的價值規律,就不會掉進炒作的陷阱,成為替炒家接棒的冤大頭。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