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新政:隱性成本由誰支付?
業內人士指出,停車新政帶來的緩堵效果不容置疑,但其背后的隱性成本應該由誰支付?如何讓市民自愿地退出汽車消費,新政策的科學性有待于實踐檢驗。
北京市發改委收費管理處處長李虹表示,此次停車收費政策中綜合考慮了北京交通發展規劃、運行狀況、停車實際需求,參考借鑒了國內外大城市差別化停車收費政策,與國外的東京、國內的上海等城市相比,北京的停車費并不貴。
“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有關部門先后召集了交通、社會、經濟、價格等方面的專家,停車企業、商業企業以及有車市民和無車市民召開了20多個座談會。”李虹說,“停車收費調整方案曾在網上公開征求社會意見,收到了1000多個市民的意見和建議3000多條。”
然而,作為最直接利益相關方的停車公司,對35元的“高收費”普遍不滿。某停車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管理部門只是“找了幾個人到公司查了查賬,按照每車位每天停車10小時,收入100元推算出來的,而對停車費調整帶來的企業的損失,根本沒有計算過”。
一些市民對停車新政表示不滿。市民秦先生說:“新政策如何考慮普通車主的實際情況?大家花十幾萬買了部車,交了上萬元的各種稅費,然后每天去擠公交,在家門口停車還要被罰款,這是不是太不合理了?”也有市民提出,說北京修車費比東京低,那么有沒有把北京人的收入與東京人的收入進行對比?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偉認為,在油價高、過路費高、停車貴、停車難多重擠壓下,需要一些鼓勵性政策化解有車族普遍感覺到的“生存壓力”和不滿情緒,如市民減少駕車出行,給予稅費、停車費減免的優惠。“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過分依賴強制手段治堵,有可能傷及整體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
來源:新華網(記者 李舒 盧國強 岳瑞芳)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