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答問減刑假釋新規 6類案件必開庭審理
減刑假釋案審理如何公開公平公正?
——最高法院有關負責人就減刑假釋新規答記者問
減刑、假釋是重要的刑罰變更措施。辦理減刑、假釋案件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最高人民法院于1997年出臺了有關司法解釋。但司法實踐中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如案件審理程序不透明、監督機制不健全,“重罪多減、輕罪少減”的規定不符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等。
為依法正確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日前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記者24日就這部新出臺的司法解釋,采訪了最高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
6類案件必須開庭審理 避免“暗箱操作”一律公示
問:減刑、假釋案件為什么要開庭審理?具體案件范圍有哪些?審理案件為什么要一律公示?
答:長期以來,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主要采用書面審理方式,這既不利于人民法院科學判斷罪犯是否符合減刑、假釋的條件,也不利于保護罪犯的合法權益。
對減刑、假釋案件依法實行開庭審理,可以避免人民群眾對減刑、假釋案件審理工作“暗箱操作”的質疑,也可以使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聽取刑罰執行機關、檢察機關、罪犯本人以及同監區罪犯等多方面的意見,增強司法公信力,確保減刑、假釋案件的公平公正。
但是鑒于目前法院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要求所有減刑、假釋案件一律開庭審理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新司法解釋選取了現階段人民群眾反映較為強烈、社會關注度較高、司法實踐中也容易出問題的六類減刑、假釋案件,明確要求必須開庭審理。
這六類減刑、假釋案件分別是:因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現提請減刑的;提請減刑的起始時間、間隔時間或者減刑幅度不符合一般規定的;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或社會關注度高的;公示期間收到投訴意見的;人民檢察院有異議的;人民法院認為有開庭審理必要的。
新司法解釋還明確要求,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一律予以公示。公示地點為罪犯服刑場所的公共區域。有條件的地方,應當面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對于仍然需采取書面方式審理的減刑、假釋案件,人民法院在作出減刑、假釋裁定前,應將擬減刑、假釋罪犯的基本情況及減刑、假釋依據等予以公示,接受社會各界及相關各方的監督。
經過必要的期限后,未收到舉報或者舉報經查不實的,人民法院才能作出減刑、假釋裁定,以公開透明的審理程序來確保減刑、假釋案件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