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優勝者“黃金晴”緣何這樣落魄
“黃金晴”是原陽縣的驕傲。
20世紀90年代,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國家權威部門曾對“黃金晴”做過分析,結果表明,原陽大米富含蛋白質、淀粉以及銅、鐵、鈣、鎂、硒等微量元素,特別是被科學家稱為“生命元素”和“天然解毒劑”的硒元素,更是國內、國外許多米含量的七八倍。
正是因此,1992、1995年的第一、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原陽大米連續兩屆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
查看《原陽縣志》可以發現,早在東漢時期,原陽米已是宮廷專用米,被時人形容為“晶瑩剔透、軟筋香甜”。
原陽大米廣泛種植始自1968年,到1990年時,稻田畝數達到45萬畝,涉及全縣19個鄉鎮。此后,這一畝數基本維持不變,年產稻谷2.2億公斤、加工大米1.7億公斤。
這一階段,原陽大米開始走俏全國,每年收獲后由專車運往北京,“中國第一米”的稱謂也由此叫開。
但樹大招風,由于經營不善,另外由于自我保護意識不夠,市場上冒充的“黃金晴”逐漸成過江之鯽,2000年爆發的“毒米”事件,更是給“黃金晴”以沉重打擊。
就這樣,2007年,在一連串不走運形成的落魄中,“黃金晴”只得任由“越光”勁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