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上有一家歷史悠久的酒鋪,店家自釀的酒由于工藝奇特很受居民歡迎,經常供不應求。鎮上的一個大戶人家一日突發奇想,這酒既然這么受歡迎,不如囤積一些,一是自用,二是將來或許能升值。于是這個大戶人家開始盡可能多地買酒,儲存起來。幾天以后鄰居們發現酒越來越緊俏,去得稍晚就買不到了。同時,酒鋪老板發現原來到晚上才能賣完的酒,現在下午就賣完了。于是,酒鋪老板想到了漲價。酒價一漲,大戶人家看到以前的投資升值了,更加大了囤酒力度,居民們紛紛效仿,酒越發供不應求了,由此陷入了漲價―囤酒―再漲價―更囤酒的循環。
現在有一種聲音,我國外匯儲備既然已達3.2萬億美元,為什么不多購買一些生產生活急需且儲量不足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和石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呢?既緩解了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帶來的壓力,還能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經濟發展。
然而世界上已經探明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以及石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儲量是有限的,它們就好像小鎮故事中酒鋪自釀的酒,數量有限,供需基本平衡,價格長期看漲。資源情況如此,市場情況亦是如此。
外匯儲備用來購買這些東西的行為是不現實,也是不科學的。以2009年為例,當年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23992億美元,這一數量相當于當年全球黃金市場價值的22倍、全球鐵礦石交易額的12倍、石油交易額的1.2倍。某一方大規模采購勢必會迅速推高大宗商品的價格,打破市場的供需平衡。
另外,按照我國外匯儲備投資“安全、流動、增值”三原則衡量,黃金市場也不是適宜的投資對象。首先,黃金價格波動較大。國際金價經常出現大幅波動,且儲存黃金不產生利息收入,還需承擔倉儲、運輸、保險等成本。從過去30年的市場表現看,黃金的風險收益特性并不是太好。其次,增持黃金對分散外匯儲備的總體效果并不顯著。2010年3月,我國黃金儲備已達到1054噸,當時的市值約為300多億美元,即使我國再增加一倍黃金儲備,也僅能分散三四百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投資,黃金儲備占外匯儲備的比重僅提高一兩個百分點。
與黃金市場類似,大宗商品市場同樣面臨市場小、價格波動大、流動性差等問題。外匯儲備投向大宗商品馬上會激起巨大的風浪,不只是價格的飆漲,還可能推動輸入型通脹加劇。同時,一個更為簡單的問題是,即使能夠買到期望的石油、鐵礦石,我們放哪?存哪?
小鎮的平靜,因為大戶人家的投資產生了一些漣漪。同樣,在貴金屬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如果出現像小鎮上的大戶人家也會引起相應的波瀾。外匯儲備直接大規模投資于這些領域,不僅帶來市場波動,推升市場價格,還會給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這不是一個明智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