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長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現實選擇
2009年,我國人均GDP突破3600美元,已處于邁向中等收入國家的臨界線。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我國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長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使經濟發展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軌道上來。當前,應特別重視深化收入分配及相關領域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改革,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釋放內需潛能,以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破除行政性壟斷,建立公平的市場準入制度,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結構調整中的基礎性作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發揮第三產業為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的功能以及吸納社會就業的功能;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城鎮化進程,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加強社會建設,為發展提供深厚的動力源泉。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都處于中期階段,還需要經歷20―30年的發展完成期。順利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需要形成以消費為主導的投資、消費雙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這其中的一個重點是加強社會建設,加快教育、醫療和住房等領域的改革發展,解決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促進居民消費增長;加快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改革和發展,穩定居民的收入和支出預期,增強居民消費傾向;實施結構性減稅等有利于擴大消費的財稅政策,實現消費拉動型經濟增長,并帶動有市場發展前景的民間投資增長。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發揮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創業投資和生產性投資的擴大;進一步放開準入限制,促進金融服務業在競爭中提高能力、加快發展;加強監管,強化對投資者的保護,使金融市場起到引導資源配置、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促進經濟增長的核心作用。 (北京大學教授 劉方棫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李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