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格局已經發生劇烈變動的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的出路在哪里?在這之前,中國人做過多種嘗試:由清朝統治者中一部分人推行的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的失敗已經證明它的破產;希望由無權的光緒皇帝來實行的戊戌變法,雖然有著不可忽視的思想啟蒙作用,但在封建頑固勢力迅速反撲下也破滅了;下層民眾自發的義和團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但同樣沒有能夠給中國指出新的出路。
孫中山先生不愧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面對近代中國千頭萬緒的社會矛盾,他提綱挈領地提出三個基本問題: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也就是他所說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并且要用革命的手段來實現。這些主張,在中國歷史上還不曾有人提出過,深深地影響了不止一代的中國人。辛亥革命時期其他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某些問題上可能比他說得更深刻,但要作為一個時代的代表,沒有人能同他相比。
當然,作為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還存在嚴重的弱點:他提出了這些目標,卻沒能真正找到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道路,對這些目標的理解和后人也不盡相同,更沒有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長遠目標。但不管怎樣,在中國人面前提出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三大奮斗目標,主張用革命的手段去實現它,并且成為人們相當廣泛的共識,在歷史上是邁出了很大的一步。10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堅持為實現這些目標而不懈奮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直到今天,絕大多數中國人依然把自己看作是孫中山先生開創的事業的繼承者。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了不起的事情。
對這個歷史性巨大變化的意義,人們往往缺乏足夠的認識。中國同盟會最早會員之一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林伯渠在1941年曾很有感慨地寫道:“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并不足怪,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中國在君主專制制度統治下已經幾千年了。這一專制制度不僅依靠經濟、政治、軍事的支配和統治,而且通過一整套嚴密的意識形態牢牢地束縛著人們的頭腦。人們從幼年時起,頭腦里就根深蒂固地被灌輸“三綱五常”那一套封建倫理觀念,把它看成萬古不變的天經地義。“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到處供奉著。君主還被用神秘的色彩裝點起來,被稱為“天子”,仿佛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頂端。古代中國是封建制度和封建倫理觀念異常發達的國家,舊統治秩序經過長時期經營已編織成一個嚴密的網絡。皇帝便站在這個網絡的頂端,獨攬一切大權,成為整個舊統治秩序賴以穩定的重心。
到了封建社會末期,雖然出現一些質疑君主專制制度的“異端”思想,但“國不可一日無君”的觀念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人們設想不出還可以用什么政治制度來代替它。到了近代,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各種進步的社會政治運動不管如何激烈,都沒有觸動這個問題。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實還是皇帝。戊戌維新運動,想依靠的是光緒這個“好皇帝”來推行變法。義和團運動,旗幟上寫的還是“扶清滅洋”。中國同盟會綱領上的“創立民國”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觀念,有如石破天驚之論,逐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