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賴寧雕像。(資料圖片)
近日,山西太原東倉巷賴寧雕像“被消失”,讓這位久違的小英雄再次走進公眾視野。
尷尬的是,近年來每一次賴寧受到關注,無不與其受到“冷遇”相關:賴寧淡出小學語文課本、北京中小學摘下賴寧相片、中小學生守則取消“見義勇為”……到今天太原為整治城市環境需移除賴寧像,而各單位均不愿接收,最后只好將其搬至山村荒野。
賴寧為何遇冷?有人說,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來說,賴寧撲救山火的舉動今天不宜再提倡了。也有人說,在當下多元的社會形態下,少些榜樣也是一種進步。
22年前,共青團中央和國家教委聯合作出《關于授予賴寧“英雄少年”光榮稱號的決定》,號召全國各族少先隊員“學習賴寧同學胸懷大志,從小做起;學習賴寧同學熱愛科學,勇于實踐;學習賴寧同學積極進取,全面發展;學習賴寧同學熱愛祖國,臨危不懼”??梢?,即便在當時,倡導的也是小英雄所反映的時代精神,而非簡單地仿效救火舉動本身。
其實,從戰爭時期的劉胡蘭,到建設時期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再到今天的抗震小英雄林浩,每一個時期的小英雄都帶著時代的深刻烙印,但他們所傳遞的犧牲、奉獻、利他的精神卻從未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