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大謠”成為網絡法治研究的新名詞——
網絡治理讓網絡清朗起來
9月,兩院發布《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有學者認為,這是完善我國信息網絡管理法律法規的重要步驟,是依法懲治網絡犯罪、維護網絡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重要舉措。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帶來了輿論生成方式和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化,重塑著社會輿論格局和傳媒生態。
有學者認為,網絡作為輿論平臺雖有利于反映民意、進行輿論監督和疏解社會不滿情緒,但網絡謠言、網絡侵權等亂象紛呈,也嚴重妨礙了網絡積極作用的發揮。有學者提出,網絡謠言已經成為互聯網信息領域必須正視的公害。尤其是網絡大V,多是網絡上的意見領袖,在網絡上十分活躍并擁有眾多粉絲。如果網絡大V成了“網絡大謠”,其危害可想而知。有學者認為,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應進一步加強網絡立法,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網絡執法,讓依法管網成為常態。只有依法治理網絡亂象、抑制網絡負能量,才能讓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受到熱議——
喚起民族的文化符號記憶和文化心理認同
8月,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開播。這一節目受到關注和熱議。節目所考字詞散見于《水經注》、《紅樓夢》等中國名著,內容涵蓋天文、地理、方言術語、生僻地名等等。
學者認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舉辦,既可以檢驗我國民眾整體的漢字書寫水準,又可以讓漢字文化得以傳承,讓漢字書寫美德的觀念得以傳遞,充分展示了漢字書寫的真諦和魅力。有學者從傳播學視角分析認為,該節目是用原創拯救危機的有效途徑和可貴探索,與一些充滿著爭議的炒作節目不同,它讓受眾感受到的是漢字的美及其背后蘊含的中華文化內涵和文化魅力。“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這句話不僅是節目的宣傳語,也道出了國人近年對漢字傳承的危機感。
有學者在分析國人內心深處潛存的文化認同危機后認為,用慣了電腦的現代人手寫漢字的能力普遍蛻化,這個節目喚起了民族的文化符號記憶和文化心理認同。也有學者認為,英語學習、西方技術等對漢語學習的沖擊,以及網絡用語的流行,導致了漢語有種被戲謔化的現象,這在無形中消解著漢語的美感。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追求內在文化底蘊的渴望與日俱增。重新審視漢字,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回歸。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被譽為重大理論創新——
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11月上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任務和路線圖,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戰略部署。
學界一致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句句是改革,主題全面、主線清晰、重點突出、力度空前、落實有力,體現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定改革、敢于碰硬的執政作風和理念,必將把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進到新的階段。
學者認為,《決定》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把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作為核心問題,抓住了所有制經濟、市場體制、行政體制、土地制度、戶籍制度、財稅體制、金融體制、資源價格、收入分配、司法體制、社會治理體制等關鍵改革,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學者較多關注的是《決定》對改革總目標的頂層設計,尤其是對市場作用、對政府職能作用的準確定位,對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目標的確定等。
許多學者認為,《決定》在黨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要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關于市場在市場經濟中地位的重大理論創新,既是對市場功能的重新定位,也是對政府在市場經濟中地位的厘清,必將激發更大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