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非法刪帖侵害知情權
網絡非法刪帖,對于被曝光的機構或個人而言,是成功公關,他們因此可以消除負面影響。但對公眾而言,卻因此被侵犯了知情權,“被不明真相”甚至被誤導。
對于企業而言,最典型的案例是2007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在事件被曝光的前幾個月,網絡上已經出現嬰幼兒喝三鹿奶粉長結石的消息,然而,這些信息很快被屏蔽。事后查明,三鹿集團正是采取了公關手段進行了網絡刪帖,封鎖負面信息,從而使得毒奶粉得以存在更長時間,導致受害者不斷增加。
對于個人而言,像因“日記門”事件落馬的廣西來賓煙草局原局長韓峰,就被公訴機關指控曾向欽州市某公司項目經理陳某索取現金人民幣15萬元,交給相關人員作為刪帖費用。
刪除官員網絡腐敗信息的需求很有市場。記者獲得的一份資料顯示,山西省某縣的政府部門曾出錢請人刪除關于部門主要領導的負面信息。
2011年8月,互聯網上曾出現一系列關于該部門主要領導負面消息的網帖,這些網帖同時也在多個百度貼吧里被連續轉發。網帖出現后,兩名專門從事非法刪帖工作的人員主動聯系到該政府部門辦公室主任,聲稱可以將互聯網上相關網帖刪除。
在收取現金5000元后,他們找到該縣百度貼吧的吧主,刪除了相關網帖。隨后,他們與政府部門辦公室主任達成了包年刪帖的協議,獲得5.8萬元酬金。
對于企業而言,這一需求所造成的市場規模更為龐大。2010年即有報道稱,中國國際公關協會副秘書長陳向陽表示,網絡公關業務成為公共關系服務中增長最快的領域。2008年度中國公共關系市場年營業額超過140億元人民幣,其中網絡公關業務異軍突起,占中國公關市場業務比重達6.3%,約8.8億元。
陳向陽對這種現象很痛恨。他在一次發言中表示:“近幾年,網絡水軍、網絡推手、灌水公司、刪帖公司等非法機構,利用網絡營銷技術,歪曲捏造事實,炒作制作虛假的網絡民意,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應當受到法律的懲處和社會的譴責。”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沈陽告訴記者,網絡非法刪帖阻塞了信息的公開透明,妨礙了正常的輿論監督,侵犯了發帖人的言論自由和公眾的知情權,干擾了互聯網公司正常秩序,且污染了網絡環境和空氣,“對于這種網絡公關亂象,應予整治與規范”。
2011年4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總局開展整治非法網絡公關行為專項行動。中國互聯網協會也組織了百余家網站簽署自律公約,呼吁“不組織、不參與任何形式的非法網絡公關活動”。然而,有評論認為,在監管不足、規則缺失和商道淡薄的情況下,這種處于灰色地帶的灰色行為目前還難以禁絕。
胡彬表示,對于百度員工和攻擊凱迪非法刪帖者的懲罰,給依法管理規范網絡秩序樹立了先例,“對于非法刪帖行為,天涯堅決抵制,也希望國家從法律角度更加嚴厲對待這種事情,對于非法牟利違法公關行為一定要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