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改革是一個響亮的關鍵詞。10年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大幕開啟,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穩步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不斷深化,中國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機,迎來了新的發展與繁榮。
截至目前,全國承擔改革任務的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華書店、850家電影制作發行放映單位、57家廣電系統所屬電視劇制作機構、38家黨報黨刊發行單位,已經全部完成轉企改制;全國2103家承擔改革任務的文化系統國有文藝院團(不含保留事業體制院團),已有2100家完成和基本完成轉企改制、撤銷或劃轉任務,占總數的99.86%。
地方1177家首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中,1147家已完成和基本完成轉企改制,占總數的97.5%,其余30家正在按已批復方案積極實施;中央和地方的應轉企改制的重點新聞網站中,80%以上已完成和基本完成改革任務,其他網站將按計劃在2012年底完成全部改革任務。
“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要突破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確立文化市場主體,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產業政策,使整個文化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上海社科院研究員蒯大申說。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更是成果顯著。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共核銷事業編制29萬多個,全國共注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6900多家?!罢娓?、真轉”、“可核查、不可逆”,體制改革使坐吃“皇糧”的文化事業單位轉變成面向市場的企業,事業人變成了企業人,從此走向一條全新的經營道路。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文化體制改革以來,文藝院團的最大變化是體制機制活了,創作演出的積極性提高了,主動闖市場的意識增強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好了。
剛開始改制的時候,十八大代表、重慶演藝集團藝術總監王亞非心存疑慮,文藝院團以前靠政府扶持生存都很難,現在變成企業,完全走向市場,豈不是更難?但幾年下來,重慶演藝集團的變化令他感慨良多,“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對改革抓得緊,優惠政策多,這叫‘扶上馬、送一程’?!苯H馬戲城是重慶雜技團幾代人的夢想,在文化體制改革進程中,政府大力扶持院團發展,首期出資3.5億元興建國際馬戲城。
改革讓文藝院團獲得了新生,也促進了文化產品的大繁榮。重慶演藝集團擁有了自己的劇場,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雜技劇《花木蘭》國內外演出超1000場。
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10年來,我國主要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的數量規模迅速增長和擴大,為實現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打下良好基礎。
2011年,我國新聞出版業總產出超過1.46萬億元,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的主力軍。而新聞出版業是我國最早完成全行業體制改革的,改革催生了新聞出版業的跨越式發展。“通過改革,市場競爭環境、投融資環境、財政稅收環境、國際合作環境極大改善。這些具體環境的改善使文化產業駛向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期。”十八大代表、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譚躍說。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 2004年以來文化產業的年均增長率都在15%以上,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高6個百分點。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1052億元,占同期GDP的2.75%。
目前,文化體制改革仍在深入推進中,它所釋放出來的活力令中國文化面貌一新,成為推動中國邁向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和強大動力,一個管理科學、市場規范、創作繁榮、消費旺盛的文化強國已初現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