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大會,民企的地位明顯提升了。”參加過多屆礦業大會,來自上海津恩礦業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在會議間隙對《經濟參考報》記者感嘆。
11月4日,由國土部、天津市人民政府等主辦的“2012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在天津正式開幕。記者注意到,與往屆不同的是,關于“中國民營企業跨境投融資”的多個分論壇早在開幕式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其內容涵蓋全球礦產領域勘查形勢、礦業與金融資本市場、海外投資風險規避等。論壇進行時,可容納二三百人的會議室座無虛席。
與此同時,巴西、加拿大、秘魯、澳大利亞、俄羅斯及中亞等來自全球39個國家(地區)的外國代表在會場展示礦業設備、對接項目。并有多場推介會介紹這些國家在礦業勘查開發投資政策及礦業合作方面的最新機會,希望吸引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國民營企業前往投資。
天津礦權交易所總裁李紀則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根據我們國家統計的礦業企業來看,民營企業支撐著我國礦業經濟的一大部分,從國際來看,這方面情況與我國相仿。所以,民營企業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已經是礦業領域的重要角色。
中國礦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先達介紹當前全球礦業投資形勢時說,2012年上半年固體礦產投資一共有64例,涉及32個國家,投資金額14個億。但是就具體指標來看,則呈現整體下滑之勢。
從具體地域看,上半年非洲地區投資額同比大幅減少89%,項目則減少60%;拉美地區投資項目同比減少1/3,資金略有增加;北美地區投資額同比大幅減少82%,項目則減少75%;另外大洋洲與歐洲投資規模同樣大幅減少。
另外就礦種而言,其中煤炭項目投資額降低了86%;有色金屬礦產投資項目同比減少,投資額同比有少量增加;黑色金屬投資額與投資項目同比則雙雙減少,幅度分別為55%、64%;而貴金屬投資額與項目亦分別減少77%和54%。
陳先達告訴記者,全球經濟正處于調整期,當前礦產品價格成為影響企業投資熱情的重要原因。他預測稱,2012年下半年中國企業境外投資將延續當前這種“調整態勢”。
不過,在海外投資整體降溫的大環境下,中國的民營企業在國外市場的投資規模卻在增加。陳先達指出,2012上半年民營企業在國外的投資額是11.8億美元,占投資總額比重是79%,同比增長67%。“這些項目的平均投資額是250萬美金,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4%。”
中國民營企業在國際礦業市場的表現,也自然吸引了許多引資國的目光。
記者在會場看到,將中國作為鐵礦石主要出口對象的巴西,在本次大會的分論壇上詳細介紹了他們在礦業投資領域給予的支持政策,尤其是鐵礦石和化肥方面當前所存在的“誘人機遇”。巴西政府的代表在結束時表示,當前最需要的則是“加強投資”。
巴西Bemisa礦產勘探公司首席執行官奧古斯托重點介紹了其旗下某個鐵礦石項目在品位、基礎建設、評估結果、物流、政府支持方面所具備的“吸引力”。其中在稅收政策上,“政府為我們提供非常好的稅務優惠政策,運營10年之內會有15%的減稅”。
此外,該公司勘探部經理華盛頓在回答現場一位民營企業代表的問題時,對這些項目“勘探權期限”及“股權設置”方面做了介紹。“我們的勘探權是3年,如果3年不夠還可以再續2年,這是勘探許可證。如果得到許可證沒有馬上進行勘探,還可以給你續期。”
除了國外政府的機會吸引,國內多個部門及機構也表示出對“民營企業投資海外”的重視及扶持。商務部投資促進局副局長楊依杭在會上表示,當前國際經濟的持續低迷實際上為民營企業在海外投資資源行業打開了一個的機遇窗口。他認為,在歐債危機持續發酵下,包括北美洲、非洲等許多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面臨國際投資萎縮帶來的資金壓力。因此,中國民營企業可以把握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勘探開發設備、勞務等多方面實現“走出去”。
除此之外,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也介紹了其在“民營企業境外投資”方面所能給予的在信貸支持、投融資渠道方面的支持。亞洲開發銀行高級投資專家鄭康彬在分析民企受國際礦業市場青睞的原因是認為,“民營企業身份更容易被引資國接受;同時這些企業往往決策較快,能夠隨著國際市場的變化迅速調整經營戰略。”
事實上,目前官方已經出臺多個鼓勵政策為民營企業“走出去”創造條件。不久前,發改委聯合外交部、財政部、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十三家部委曾聯合下發《關于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開展境外投資的實施意見》。
但是,在外國吸引、國內鼓勵的雙重刺激面前,民企對投資境外的來自風險上的顧慮并沒有完全消除。
北京二十一世紀資源投資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投資海外礦山的民企,其市場部副總監趙紅軍告訴記者,國外投資礦山的風險依然很大,而投資需要的資金量也很大。“我們最近在海外一直做開采(前些年買的礦),這幾年一直沒有買新礦,最近兩三年海外礦山投資形勢都不會好轉。經濟形勢不景氣,對礦產的需求量也有限。”
新疆一家主要在中亞地區投資礦權的民企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今年沒怎么在海外投資,是因為融資方面不樂觀。而‘走出去’的主要是央企和大的民企,很多民營企業還是不具備走出去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