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運營的進步凝聚了所有辦博人員的智慧。每晚9點,組織者都會舉行運營視頻會,把當天各片區服務上的新點子、好點子向全園區推薦。“10萬世博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智慧真的是無窮無盡,世博園區一天一個樣。”洪浩感慨道,上海世博會的舉辦過程,就是一個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的過程。
當年10月16日,上海世博會迎來了驚人的103萬人次大客流。“那天是周六,前段時間客流就已經很高了,負責客流預測的部門報告指揮部,大客流一定會來的。”10月15日晚,世博局領導挨個給片區負責人打電話,并要求安保部長明天要第一個到崗。實際上,安保的同志們當晚已經上崗。
第二天,大客流果真來了。103萬人次入園,最高在園人數85萬。這意味著,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整個成了參觀者的海洋。但組織者的頭腦清醒而冷靜,作為園區總指揮的楊雄坐鎮運營指揮中心,統籌協調,沉著應對。世博局負責人也深入各片區一線指揮。更重要的是,組織者未雨綢繆,早在9月份就啟動了園區運營的“三找三定”工作,即“找差距、找問題、找隱患,定措施、定責任、定期限”,在應對極端大客流的安保、志愿者等人力配備、設施保障、餐飲供應、交通組織、宣傳引導等方面都做了充分準備,制定了詳細預案,使得園區順利度過了百萬客流的考驗。
“那天也奇怪。園區110接警比平日少了一半,120急救也減少了2/3。”丁浩是當天的總值班,他說,那天自己很有底氣,“我們經歷了那么多高峰日,那么多考驗,有那么多細節上的改善,都感覺這一天問題不大。”10萬辦博人都憋著一股勁,全力以赴,“準備了這么久,大考終于來了,一定要考出個好分數!”
這是一次奇跡!當天的世博園,可能是世界上人口最為稠密的地方。盧森堡館館長感慨,他這輩子都沒看過這么多人。要知道,盧森堡整個國家的人口,還不及這天入園人次的一半。
后世博時代,世博園引領上海未來發展,世博會中國館變身為特大型美術博物館——中華藝術宮
“如果我在今天這個崗位上退休,從2000年做盧浦大橋項目開始,算來我將在世博園這片區域工作整整20年。”丁浩感慨,建設行業的人,一般要到四面八方、世界各地行走,而自己是“跟世博特別有緣。”
“上海世博會,真正起到了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也讓中國更多了解世界的作用。”丁浩感慨。從2007年來到世博局,丁浩出訪過很多舉辦過世博會的發達國家,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上海世博會前,說實話,我感覺他們還是低看我們的,覺得我們不行。世博會以后再回訪,感覺這些同行除了尊敬,還是尊敬。個個豎起大拇指,上海世博會了不起,中國了不起!”丁浩激動地說。
世博閉幕后,組織者曾回訪過參展方之一的以色列,以色列館副館長回憶起上海世博會的日日夜夜,講著講著就哽咽了,這位以色列人感慨,在上海的184天,是他人生當中最難忘的經歷。
上海世博會以色列總代表曾向世博局的一位負責人說:“原來我們來參加上海世博會,是有所顧忌的。我們想你們可能會采取強硬的管理手段,我們好幾個參展方都做好了應對準備。事實證明我們錯了,你們這種熱情周到的服務,充分聽取意見,不斷改進工作的制度和作風,讓我們欽佩,我們看到了中國的變化,看到了上海的文明程度。”
“現在回過頭來看上海世博會,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個項目不是世博局的項目,不是上海的項目,而是為國家、為民族做的項目。”丁浩感慨,“像我們做工程的人,一個項目直接跟國家、跟民族掛鉤的很少,世博會這個項目,我們真的特別珍惜,也做得特別用心。”
洪浩最喜歡天天穿行在世博園內。“那是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但我們不要老想著過去的事情。”他說,世博結束時,自己心情很平靜,“世博結束了,讓我們面對新的開始”。
2011年春節后,后世博開發建設正式啟動。作為相關負責人,丁浩這樣描述:“世博園區是國際社會都矚目的一塊區域,大家都在關心它的后續發展。我認為,世博園區后續開發、功能的形成,應該對上海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我們的目標是要在今后二三十年引領上海經濟社會的發展。”
今年10月1日,先后接待了近1700萬觀眾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變身為特大型美術博物館——中華藝術宮,正式開館試展。而由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改建而成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也于10月1日同時開館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