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半小時》記者:我看您這邊只剩骨頭了。
北京語言大學學生:這個肉,還有餐的分量比較多可能吃得比較干凈,天氣也冷吃的比較干凈吧。
《經濟半小時》記者:那是誰吃的?我看還有好多豆沒吃完呢?為啥不吃完啊?
學生:它那個豆子比較硬,就沒給吃下去,不好吃下去,對。
光盤行動發起人徐志軍:當我們遇到比如說特別咸的時候、特別辣的時候或者味道特別差,甚至里面吃出來蟲子啦,那些情況的時候該不光盤就不光盤。
采訪中,一些同學告訴記者,對于光盤行動,絕大多數青年人是支持的,因為這并不是一件丟人的事,但他們也認為,自己的父母、或長輩在浪費糧食的問題上往往體現出一種矛盾性,平常過日子往往要求不要浪費糧食,但接待客人時,浪費糧食的現象就開始飆升。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我覺得中國人熱情好客,如果有客人來都會點得比較多,是一種浪費。光盤是顛覆一種傳統的觀念,也許對老一輩的人還是比較困難的,對我們應該可以接受。
此外,這位同學也告訴記者,對于學校食堂來說,不分男女,飯菜量一視同仁,往往也會造成糧食浪費。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我身邊的人女生做到的比較少,男生基本上都好。
《經濟半小時》記者:為什么女生做到的比較少?是不是食堂給的分量比較多?
女生飯量沒那么大。男生可能還不夠吃,呼嚕呼嚕就全吃完了,對。
這位人民大學的女同學建議,為了更好地實現光盤,其實學校食堂可以推出半份菜、讓學生們有更多的選擇,也不至于浪費。此外,在采訪中,一些女生也擔心,如果強行把學校食堂師傅給打的超額飯菜吃完的話,可能體重就成了問題。
中國地質大學學生:要是強行把它吃完的話可能有的時候會長胖。
《經濟半小時》記者:擔心長胖的問題。
學生:絕對長胖,如果你想光盤的話光靠一個人拼命的吃打來的飯會很困難,在打飯的時候就應該注意點,會節約糧食,我們也不想浪費。但事實,實在吃不下去就沒辦法。
《經濟半小時》記者:您這個飯是自己打的,還是他們打的。
學生:他們打的,我沒有辦法打。
簡單的一個“光盤行動”,在實際操作中也會面臨各種問題和不同的選擇,那么,其它國家的學生又是怎么看待糧食浪費的問題呢?
《經濟半小時》記者:在你們的國家,你們有沒有要光盤,這樣一個傳統。
斯里蘭卡學生:我是從斯里蘭卡來的,但是我們的國家,沒有這種的。
《經濟半小時》記者:你身邊出現剩飯剩很多的人,你會有什么樣的態度嗎?
斯里蘭卡學生:態度,我們就是說,你還可以吃一點,然后我們就是讓他們多吃一點就可以了。
《經濟半小時》記者:這也不是一個非常強制的。
斯里蘭卡學生:不是的。
美國學生:在美國請客人來吃飯我們也是要吃光,在中國可能是有點不一樣,要點很多菜。如果菜不夠就是丟臉。在美國就是點少一點,你餓了再點。就是這樣的想法。
那么,在推廣一段時間的光盤行動后,語言大學浪費糧食的現象是否改變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