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一個女兒叫“桃子”
李蔭濃出生在天津,上初三那年,父母先后去世;陳春琳生在方城縣農村,13歲那年,母親去世,之后父親也因病去世。后來,在政府的接濟下,李蔭濃上了高中,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陳春琳當了兵。因為這樣的經歷,兩人一直想資助貧困孩子上學。
1998年8月,李蔭濃在當地一家報紙上看到洛陽正式啟動“春蕾計劃”,一個名叫李瑞桃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在李瑞桃上三年級的時候,父親因心臟病去世,家里負擔很重。李瑞桃主動提出要出去打工,供姐姐上學。姐姐當時就急了:“你這么小出去打工沒人要,我出去打工,供你上學。”“不行,我去打工,你上了這么多年,不上就可惜了。”兩人爭執不下,決定“抓鬮”。
李瑞桃抓的是“上學”,姐姐把另外一張同樣寫著“上學”的字條吃了,姐姐哭了一夜,第二天便背著行李,外出打工了。誰知道,兩個月后,姐姐在宿舍因煤氣中毒死亡。
了解了李瑞桃的遭遇,李蔭濃眼淚掉了下來,李瑞桃成了李蔭濃資助的第一個“春蕾女童”。在李蔭濃的資助下,李瑞桃讀完初中、高中,考上大學,她一直管李蔭濃叫“爸”,李蔭濃管她叫“桃子”。“桃子現在已經當老師了,這閨女挺爭氣。”李蔭濃笑著說。
2012年
他們的孩子“一班一班”地增長
陳春琳是李蔭濃的同事,1999年,陳春琳提前病退,兩人“一拍即合”,決定一起資助貧困學生。兩人多次走訪洛陽周邊山區,并從當地婦聯、教育部門搜集貧困學生的信息。一次次走訪,身邊的“春蕾女兒”越來越多:宜陽縣的彭娟娟、張銀飛,嵩縣的李藝博、李桃芳……孩子們還按照年齡大小自己“排了隊”:老大是李瑞桃,老二是裴燕,老三是彭娟娟,老四是張銀飛,老五是樊冰……他們中有的是孤兒,有的是單親,有的是家里有病人。
2002年,洛陽市伊川縣呂店鄉原婦聯主任魯榮芳創辦了一個鄉級春蕾班。當年4月,兩位老人開始關注這個春蕾班。當年秋天,他們又關注了宜陽縣城關鎮一中宏志班、伊川實驗中學宏志班等。他們的女兒從一個一個到“一班一班”地增長。他們給孩子們訂閱學習報刊,為了矯正山區孩子的英語發音,他們還給孩子買來了“隨身聽”、復讀機和配套的磁帶。
近日,李蔭濃和陳春琳創辦或關注了五個春蕾班,約255個孩子。
貧困家庭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自閉心里,李蔭濃和陳春琳經常寫信鼓勵他們。欒川廟子鄉中春蕾班的周曉芳在給李蔭濃的信中寫道:“家庭的困境給我一定打擊,但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老師的關懷滋潤著我,你們的愛澆灌著我,使我懂得了該怎樣走過有鮮花、有陽光、有陰雨、有泥濘的日子……”
記者看到,在成摞的信件中,很多孩子開頭的稱呼都是“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