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兄弟叫雷鋒——專訪“雷鋒班”首任班長張興吉
“雷鋒班”第一任班長、雷鋒生前戰友張興吉。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年輕時的張興吉
……………………………………………………………………………………
我的兄弟叫雷鋒——獨家專訪“雷鋒班”第一任班長、雷鋒生前戰友張興吉
1962年8月15日,雷鋒死了。
那一天,張興吉在營房窗戶口看到了事件的整個過程。等他以有生以來最快的速度飛奔到事故現場時,倒地的雷鋒還有氣息,但是已經說不出話。
“血灌在他的喉嚨里,呼呼拉拉地直響。”
五十年過去了,雷鋒倒地的整個過程,還常常出現在這位如今已72歲的老人的夢里,讓他驚醒。
對于別人來說,雷鋒可能是一張照片、一幅油畫、一本書,或者一尊雕塑。
但是對于張興吉來說,雷鋒是一個聰明的戰士、一個熱心的戰友、一個調皮的孩子,一個自己手底下得意的兵。
張興吉、雷鋒。他倆共同出生于1940年。一起生活了兩年零8個月。
[進入專題] [無分頁閱讀]
我們的時代
什么是時代的美?戰士那褪了色的、補了補丁的黃軍裝是最美的,工人那一身油漬斑斑的藍工裝是最美的,農民那一雙粗壯的、滿是厚繭的手是最美的,勞動人民那被烈日曬得黝黑的臉是最美的,粗獷雄壯的勞動號子是最美的聲音,為社會主義建設孜孜不倦地工作的人的靈魂是最美的。
這一切構成了我們時代的美。
如果誰認為這不美,那他就不懂得我們的時代。
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張興吉和雷鋒,都是拋棄了“高薪”選擇入伍的人。
1940年,張興吉出生在四川省蓬安縣海田鄉三村七社一個農民家庭。父輩兄弟7個,有這么多男人,放在舊社會的標準來看,是地地道道的“人丁興旺”。但卻給他們家里帶來了無窮苦惱。
抓壯丁,這是給幼年的張興吉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每天白天,成年男人們都要躲起來,有時躲在山上,有時躲到其他鄉里,就是為了避開鄉里前來強拉人當兵的官吏。張家空有這么多壯勞力,白天卻不敢下地,只有晚上偷偷回來,點著燈去插秧種田。
后來,夜里突然也開始抓壯丁。于是,張興吉的父親被抓了。
要么給錢,要么拿自己的兄弟來交換,這就是當時的政策。心急火燎的張家把僅有的一頭豬殺掉,賣了錢,這才換回了父親。
1949年,對于張興吉而言,是“換了天”的一年。
頭頂上飛機飛得很低,解放軍開進了村子。那時候,張興吉和其他的孩子一起,趴在邊上的土壕里,看解放軍經過。只見他們整齊地排著隊,扛著槍,挎著黃色的軍包,沒有騷擾村里的任何人、拉他們加入自己,還會幫農民修房。
這就是他對解放軍最初的印象。
新中國成立后,十七歲的張興吉進入一家生產紙張的縣辦工廠上班。干了兩年,突然得知部隊來招兵的消息,他興高采烈跑去應征,結果血壓高了。第二年,他又去應征。
體檢之后沒多久,有一天,張興吉正在廠里操作機器出紙,突然有人送來了入伍通知,這個平日里被父親稱為“三天說不了兩句話”的男孩,高興地一關機器、跳了起來!廠里的書記氣得直搖頭,“你這個娃兒現在是主力,提前也不跟我們打個招呼,現在咋個找人呦?不過國家、部隊需要人,我們也不能攔你。”
就這樣,1959年1月,二十歲的張興吉高高興興地當兵去了。走之前,他在紙廠的工資是每個月36塊錢。
這時候,二十歲的雷鋒正在鞍鋼化工焦化廠當工人。焦化廠作為一個新建的廠,是當時鞍鋼最艱苦的地方,雷鋒是主動要求去這個廠的。他每周都被評為生產標兵,而且先后7次被評為紅旗手,這樣的記錄在當時的鞍鋼無人能及。1959年12月,從小就有當兵理想的雷鋒,在開始征兵宣傳時也跑去報名了。
“我們當時的工資是每月48元,而且來年馬上又要漲了,”據雷鋒在鞍鋼的工友、同批入伍的戰友、也是雷鋒命運中一個關鍵性人物——喬安山回憶,“(我)想都沒想參軍的事,但雷鋒找我說,當兵保衛祖國,扛槍站崗,挺神圣的。于是我們一起報了名。”
那時部隊的工資,是每個月6塊錢。
張興吉還記得,1959年,跟隨新兵隊伍出發了一個禮拜后,作為四川人的他才知道自己當兵的地方在天寒地凍的東北。他坐了七天七夜的悶罐車,中間因為水土不服拉痢疾,“車上根本沒有茅房”。
然而,就如同后來屢碰釘子也要當兵的雷鋒一樣,張興吉也始終堅定地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那就是一個倔強的時代。
初識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