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青石鎮的黃侃圖書館。郭建光攝
那些書,對考試可能沒有幫助,但是對人生有價值
這棟紅色小樓的一樓,約有200平方米,沿著3面墻壁,立著一圈書架。圖書館的志愿者將書分門別類地整理好,整整齊齊地擺放在書架上。屋子中間擺放著幾張白色的書桌,桌上也散落著一些圖書。
這些圖書,有適合小學生閱讀的,還有中學生讀物。甚至一些比較“艱深”的書,也出現在這所鄉村圖書館里。如果不是門前那些曬著的稻谷,不是公路上亂竄的母豬,乍一看,就像置身于都市中一個有品位的書店。
立人圖書館的書目都經過精心挑選。李英強曾放言:“就藏書質量而言,如果在立人圖書館讀幾年書,會比上一般的大學強得多。”
2006年的河南之旅一結束,李英強便開始寫建立鄉村圖書館的計劃書,并擬定圖書館的核心書目。其間,他不斷與學界朋友聯系,請他們推薦適當的書目,甚至還通過網絡征集。
立人確定的方向,是以人文教育為主要內容,關注人的精神成長。人文(humanity),指向的是人的發現、成長和完善。綜合意義上的人文精神,意味著一個整全的“人的現代化”。
李英強也意識到,立人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一些公民常識,培養和訓練他們的人格,做公民教育的試驗者。
最終,他擬定出適合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閱讀的書目,共約2000多種。
其中小學生書目有近200種,以簡單經典的故事書為主;中學類書目,內容隨年級逐漸加深。林達《歷史深處的憂慮》系列、劉瑜《民主的細節》等,以及魯迅、胡適的書,還有錢穆、湯因比、費正清、唐德剛、張灝、葛劍雄等人的著作,都在核心書目之列。此外還包括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等。
“書目是圖書館的靈魂。農村學校沒有城市學校條件好,但立人至少能讓農村學生讀到高品質的書。”說到這里,李英強加重了語氣。
當年剛上大學時,面對那些侃侃而談的城里同學,他曾產生過一種強烈的“自卑感”。因為中學讀書少,一些討論,他幾乎插不上嘴。很長一段時間后,這種自卑感才淡化。
籌劃立人鄉村圖書館時,“平等”是貫穿其中的一個意識。盡管“硬件”的城鄉平等并不現實,但李英強相信,以閱讀為主的“軟件”是可以填平鴻溝的。
書目擬定后,他就開始著手籌款。這是最為艱難的一步。有朋友回憶,那段時間,每與李英強見面,他都像“著了魔一樣”,反復問兩個問題:靠譜不?支持不?
第一筆收入是幫著他設計立人標識的朋友捐贈的。當聽到他的鄉村圖書館計劃后,朋友毫不猶豫地掏出300元錢。此后,李英強不斷游說,不斷有錢捐入。
與此同時,這名北大碩士托家鄉的關系,與家鄉學校的領導溝通。他的計劃是,在學校原有的圖書館基礎上,配備自己的核心圖書;圖書管理,則由自己招募的志愿者負責。因為并不增加學校的成本,學校當即同意。
在“普九”之時,各地的中小學都被要求設立圖書館,配備一定數目的圖書。不過,據一名初中校長說,一些農村地區的圖書館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被使用過。另外,圖書的種類偏少,以教輔書為主,還有一些圖書則完全是“湊數的”。
青石鎮中學的圖書館也是如此。有學校老師回憶,當時的圖書館甚至不開放。
2007年12月底,第一座立人鄉村圖書館,在青石鎮中學內試營業,起名“黃侃圖書館”。此后,每開一個新館,大多會以當地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近代國學大師黃侃出生于青石鎮,故以他命名。在四川巴中,則有以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晏陽初命名的立人圖書館。
李英強為這座圖書館配備了2000種圖書,以人文、社科類為主,每種圖書各一冊。
開館那天,天氣很冷。下課后,學生們便涌進圖書館。這個只有52個座位的圖書館,被擠得水泄不通。外面還有很多學生在等待,里面的學生一出來,就會有人擠進去。
這種狀態持續了近一個月。為此,他不得不限制學生數量,并請人做了60個代書板,只有拿到代書板才可進入。即便如此,圖書館外經常也有學生排隊等待。
當時蔡小海正在讀初三,有一次老師上課時,特意講到立人圖書館,鼓勵同學們多到圖書館讀書。
“那些書,對考試可能沒有幫助,但是對人生有價值。”小海記得老師這么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