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保持20年平穩較快增長,中國經濟靠什么?
潛力之5
土地的潛力
記者:現在有種說法,認為中國的土地都用光了,18億畝耕地不能再擴大了,建設用地也沒了。您同意這個說法嗎?
鄭新立:這個說法并不了解實際情況,中國土地資源潛力還很大。中國有大量荒灘地、山坡地還沒有很好地利用起來,特別是城鄉建設用地還有很大潛力,根據衛星遙測是22萬平方公里,其中包括縣級城關鎮以上的市建設用地是5萬平方公里,鎮和村莊建設用地占了17萬平方公里,村莊建設用地是13萬平方公里。通過新農村建設和村莊整治,消滅空殼村,可以節約耕地50%。
[結論]只有改革能把經濟活力激發出來。經濟發展速度下去了,只能說明改革滯后,說明政策沒有把增長的潛力釋放出來,所以必須繼續改革,擴大開放,通過發揮這五個方面潛力,足以支持中國未來20年的經濟發展。
這個判斷不只關乎信心和期待,更關乎行動與方向。2011年我國人均GDP達到4200美元,2025年可以達到1.2萬美元。根據日本、韓國和臺灣省的經驗,人均GDP達到1.7萬美元的時候,快速增長期才會結束。所以鄭新立說,“到2030年時,中國再開始談論快速增長期結束也不遲。”
中等收入陷阱:一個經濟體的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發展方式轉變,導致新的增長動力不足,經濟停滯不前;同時,快速發展積聚的問題集中爆發,造成貧富分化加劇、產業升級艱難、城市化進程受阻等。從世界范圍看,有的拉美國家在中等收入階段滯留達四五十年,至今仍未走出“陷阱”;有的則成功跨越,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記者溫源 邱玥)
■鏈 接
關鍵在于轉變發展方式
王一鳴(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仍處于戰略機遇期,未來我們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仍有許多有利條件:一是國內消費市場加速擴展;二是人力資本提升空間較大;三是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四是城市化加速發展;五是地域互補和產業轉移區域回旋空間較大。
同時,挑戰也將更加嚴峻。從需求方面看,隨著產能擴張速度放緩,投資需求將有所減弱,我國進口增速持續大于出口增速,外需的貢獻減小。
從供給看,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供給增速放緩,加之土地和能源供給對經濟增長的約束加劇,從而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產生影響。
經濟增速放緩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十二五”時期要力求取得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