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信用評級公司,一次降級評定,居然掀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巨大波瀾!標準普爾下調美國主權債務評級,讓人們見識了評級機構的影響力。評級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24日早間宣布下調日本國債評級后,也引起東京等亞太主要股市早盤下滑。
為什么各國對主權債務評級如此看重,債務評級為什么這么重要?它如何影響市場?記者訪問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會計學教授許定波。
理解信用評級及等級的含義——
考量“承諾能否兌現和是否愿意兌現”
談到債券信用評級的重要性,許定波教授認為,首先需要正確理解債券信用評級的含義。“有些人說,此次美國債券評級下調,是因為美國貨幣政策量化寬松致債券貶值所致,這個觀點是個誤區。信用評級下調或上調,考量的不是貨幣政策對債券價值的影響,不是這個債券到時會不會縮水,還值不值錢,它考量的是既定相關合同的承諾能否兌現和是否愿意兌現,簡言之,是對‘能力和意愿’的總體評價。”許定波說,根據這一概念,主權信用評級是對主權國家支付其商業金融債務的償債意愿與能力的評價,并不考慮國家之間債務和一個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債務的支付。
以“能力和意愿”來考量,長期以來,美國聯邦債券都被認為是最安全的。美國國債在未來違約的實際風險也是很低的。從理論上講,美國政府可以大量增加稅收,同時,美國作為國際貨幣的發行國,可以基本上不受控制地通過發行貨幣來支付其債務。這與希臘、西班牙的主權債務危機是不一樣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原因之一在于美國國債總額的快速增加,加上美國聯邦政府財政收入與支出之間的長期結構失衡,再加上政治斗爭導致政府政策制定的穩定性、有效性和可預見性都下降。這使得美國國債的償債“能力和意愿”下降。
評級具有準監管功能——
對政府和企業的融資成本有直接的影響
下調美債級別,引起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信用評級的重要性。
許教授分析,信用評級是投資者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一個國家的國債是要發行并出售的,而認購人買還是不買,買多少,不能只是“王婆賣瓜”,仍需要第三方的證明,根據這一證明再作出決策。信用評級就是這個第三方證明。
目前已經取得美國證監會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有10家。主要的3家是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西方的商業銀行、退休基金以及許多其他的金融機構依法不能參與垃圾債券的投資。美國銀行監管部門甚至要求許多銀行的投資組合達到AAA或AA評級。因此,當銀行等企業進行投資時,就需要選擇評級較高的債券等投資品種。從這個角度看,信用評級不僅左右了人們的投資決策,還已承擔了準監管功能。
投資者購買債券是需要投資回報的,而好的債券與不好的債券其收益完全不同。因而債券的評級對發行企業的資本成本有直接的影響。債券的評級越高,其違約的風險越小,企業借貸所需支付的利息就越低。反之就會更高。從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間,垃圾債券所付的利息比美國聯邦債券的利息平均要高4.4個百分點。
有關信用評級的準確性有不同的聲音,許教授介紹,比如,2001年之前安然公司這類企業的風險信用評級機構沒有及時報告;此外,2007年前許多次貸產品也享受了最高的AAA評級。這些都是不準確的例證。
但是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至今的所有主權債務違約,評級公司至少提前一年就將其評級降到垃圾級以下。從1971年到1997年,沒有一家得到標準普爾的AAA評級的債券在評級后的第一年內違約,只有不到1%。的AAA級債券在評級后的十年內違約。而另一方面,有超過2%和50%的CCC級債券分別在一年和十年內違約。這表明,信用評級的準確性還是可信的。
信用評級如何傳遞給市場——
增加不確定性使企業盈利困難
許定波教授分析,債券信用評級下降,對市場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去杠桿化,另一個就是不確定性,這兩點都可能使市場產生劇烈波動。
他介紹,國債是證券市場的基石。目前,國際證券市場主要由債券和股票市場構成,債券市場的總額約為股票市場的兩倍。美國債券市場的總額約為股票市場的1.5倍。在2010年的美國債券市場中,債券總額為35萬億美元,其中國債為13.5萬億美元,其它為地方債、市政債以及公司債。
“70年來,美國的國債都為AAA評級,被認為是最優質的債券,也是最可靠的債券。現在,其評級下調,就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許教授說。
首先是產生不確定性。人們對最安全的美國國債的信心動搖了,進而讓人們對政府拯救經濟的復蘇之路產生懷疑。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的恢復路徑,大都是政府來修復金融機構的負債表,現在,金融機構的負債表好轉了,政府的財政卻惡化了,如果政府的財政繼續惡化,經濟復蘇之路就會變得更加不確定。而資本市場最不喜歡的就是風險和不確定性,它會使投資者的預期下降。
此外,債券的功能不只是單純的交易品,一般還作為質押融資的抵押品。舉例說,投資者購買了1000元的債券,一般不會存放在那里,而會把它拿出來抵押再融資,假設融得900元,再拿這筆錢去買股票,或再去買債券,這就是債券的回購,其本質就是一種拆借。
在這個抵押以及拆借的過程中,需要支付利息,而這個利息的高低是以國債作為基準的。現在,國債評級下調,借貸利息就會上升,原來1000元國債質押融資可以借900元,現在可能就借不到900元了,借貸成本無形中就上升了。換句話說,作為抵押品,因為評級的下調,國債的杠桿變小了。數據顯示,美國十年期國債原來的收益率是3%左右,而現在已下降到1.97%。而一些新發債,其融資成本提高到了16%。
債券市場還有許多的金融衍生品,這些衍生品所需的品種都要求較高的債券評級,現在債券評級下調,很多機構都會要求增補合約,提供更多的質押,這無形中又可能引起資本市場的流動性緊張。而流動性的緊張也會促使資本市場波動。
許教授進一步分析債券與股價的關系:現行的股價,是企業未來利潤的貼現值。債券利息上升,企業融資成本則上升,企業盈利就更難,而利潤下降,股價也就下降。
評級企業如何公正——
從機制設計的角度重新定位評級機構
正因為評級機構的影響力,人們對評級機構的公正性就格外重視。
許教授說,信用評級的質量主要取決于評價模型的科學性,數據收集和分析的認真度,分析立場的公正性。對公正性質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主要評級企業是盈利性企業,而且其收入來源是被評級企業,而不是信息的使用者。信用評價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受邀評級”,即債券發行企業邀請評級公司對其信用進行評價并支付費用。另一種是“未受邀評級”,即評級公司在沒有收到債券發行方邀請的情況下主動發布評級并希望將來能從企業收取費用。業界對評級公司過去常常進行的“未受邀評級”尤其不滿。
“有人建議取消信用評級在法律上的準監管功能,但我個人認為這很難,而且也不應該從根本上改變資本市場對評級的依賴。”許教授說,還有人提出應通過增加競爭來提高質量,但是由于評級對信息使用者“半公共產品”的特性,評級企業數量的增加很有可能并不會帶來評級質量的改進。
許教授建議,信用評級的根本出路在于從機制設計的角度重新定位評級機構,改變評級機構從被評價企業收費的經營模式。
評級機構在金融市場有著強勢的發言權。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家在國際市場上被廣泛接受的評級機構。而美國三大評級機構,每家的分析員都在數千人,幾乎壟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評級。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