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歷來被人們尊為“文字始祖”,是中國漢文字的創造者。《辭源》的解釋是:“倉頡,也作蒼頡,傳為始創漢字者。”
倉頡這個名字,對壽光人來說,可謂家喻戶曉。壽光歷史上的昨天,有倉頡墓、啟秘亭、倉頡雙井,有孔子問經的石室。今天又有倉圣公園、倉頡紀念堂。壽光民間有許多有關倉頡的故事,膾炙人口,壽光也被稱為“圣城”。
矗立在倉圣公園內的倉頡造像。
倉頡造字二十八字書。
文/圖 齊魯晚報記者 李濤
始制文字
4月28日,記者一行來到享有“圣城”之稱的壽光。在壽光市城南區的倉圣公園大門口鮮花錦簇,步入園內倉頡圣像矗立園區大道盡頭,園區內假山湖水倒影、松林竹叢翠色欲滴、亭臺廊榭林立。
面對眼前的倉頡雕像,壽光市檔案館副研究館員葛懷圣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葛懷圣介紹說,漢代以后,有關倉頡的傳說才豐富起來。《漢書·古今人表》說“倉頡,黃帝史”。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黃帝之史”。然而《春秋·元命苞》、《黃氏·遺書考輯》卻說:“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這里又成了帝王。越說越具體了,恰好是事物的反面。古代至圣孔子,亞圣孟子尚“吾不征也”。所以人們今天一般認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
有關倉頡造字的記載,《荀子·解蔽》載:“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韓非子·五蠹》載:“古者倉頡之作書也。”《世本》記:“倉頡作書。”到了秦代,《呂氏春秋·君守》篇中也持有倉頡作書的說法。另外秦丞相李斯所作的《倉頡》開頭兩句就是“倉頡作書,以教后嗣”,見于1930年出土的《居延漢簡》中的《倉頡》篇殘卷。
倉頡造字,《辭海》倉頡條說:“倉頡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物。”《辭源》倉頡條說:“文字是在社會長期實踐逐步產生形成的,不可能由一人創造。倉頡可能是整理文字的一個著名人物。”《韓非子》記有倉頡作書,以后就成了倉頡造字。清代所輯的《世本·作篇》中記“沮涌、倉頡作書”,“沮涌、倉頡為黃帝左右史”。左史記言,右史記行。越到今天人們越不承認倉頡獨創文字。
新編《中國小通史》在《文字的溯源》中說:“過去有黃帝史臣倉頡作書的傳說,它產生于原始記事方法,如物件記事、結繩記事、圖畫記事,它經過長期發展,不僅從簡到繁,逐漸表達日益復雜的思想,而且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形式,最后在綜合它們表現形式的基礎上,終于出現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