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家具造假一事著實給盲目崇洋的國人“澆了一盆冷水”,可是看看我們周圍,洋家具、洋奶粉、洋化妝品、洋服裝……國內消費者對洋品牌的“偏愛”已不是一天兩天,尤其是服裝,從店面到商標再到包裝,到處是一連串眼花繚亂的外國文字,讓國人心甘情愿“掏銀子”。記者日前調查發現,濟南市面上眾多用洋名的服裝品牌大部分源自國內廠商,國產服裝品牌與國內消費者一樣熱衷于盲目攀附洋名。
消費者
服裝總是“洋”的好
記者在省城銀座、貴和、恒隆等大型高檔商場采訪了解到,很多服裝品牌商標都由英文或其他外國文字設計而成,這些看似舶來品的服裝大多數都是正宗的國貨。在某些洋味十足的專柜前,不少真絲面料的休閑衫動輒三四千元,銷售人員向記者介紹這都是些來自美國、德國還有意大利等國的上等進口品牌,其實翻看衣服上的標簽其“戶口”便一目了然:多為大連、東莞、佛山、廣州等地出產。記者在一家全英文商標的專柜挑選休閑衫時,銷售人員自豪地說,“我們家的T恤連美國總統都穿”,記者詢問是哪里的品牌,這名銷售人員頗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大連產的”。
小劉是省城一名在校大學生,家境比較富裕,她特別喜歡購買商標為“洋字母”組成的品牌服裝,“現在穿衣服就是拼牌子,不論多貴的衣服,只要不是國外的品牌,穿起來總感覺不高檔、沒品位,我也知道很多帶著外國文字的牌子其實是在國內產的,可是說到底衣服是穿給別人看的,自己的感覺沒什么,別人說好才是真的好”。小劉的同學小盛也承認自己更喜歡“洋“服裝,“學生沒多少錢買國外名牌,現在很多國產牌子上面標的都是英文,價格也不貴,穿起來感覺更洋氣”。
生產廠家
“洋名”助國內品牌“華麗轉身”
有業內人士表示,海外品牌的服裝在國內消費者眼中是高端、時尚、尊貴、有地位的代名詞,在洋品牌的襯托下,國產服裝品牌給消費者一種“山寨”的感覺,不受重視。因此不少服裝生產廠家想方設法給自己的牌子突出點“海外品質”,從生產到包裝再到宣傳,服裝品牌一旦與洋文化沾上邊,不但可以堂而皇之地標以高價,還能享受高高在上的“江湖地位”,這樣產品才能更好地銷售。一名服裝生產廠家負責人表示,現在服裝企業競爭太激烈了,如果品牌使用中文標識,那么基本上只能在國內銷售,如果采用英文標識,不但在國內銷售有保證,還可以做外單,即使出口不成還可以轉內銷,這樣更容易保證利潤。
為了將國產品牌包裝得更有“洋味”,國內的服裝生產廠家絞盡腦汁,想出了不少辦法。據知情人透露,目前國內廠商最常使用的辦法是在海外某國家注冊商標或干脆直接注冊一家公司,這些注冊地點一般是服裝時尚品牌聚集之地如法國、意大利等,然后以海外品牌的名義生產或與國內廠家開展合作,服裝從設計、生產到銷售整個過程全部在國內完成,可以說除了幾個用”洋字母“設計的商標外,基本上與“洋”絕緣。此外,有的服裝廠家采用將新產品運到國內的保稅區“轉一圈”,或通過出口方式讓產品在海外“逛一下”再回來的方式,取得合法的進口單據,產品立即完成“華麗轉身”,緊接著便身價大漲。
業內人士
創民族品牌才有出路
一名長期從事進口商標管理工作的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國產服裝品牌使用外國文字作為商標的現象比較普遍,很多品牌都不用中文設計商標,而是用外國字母七拼八湊,含義非常模糊,讓人看不懂。有些知名外文商標頻繁出現在鬧市區很醒目的地方,字體很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舊社會的租界,有點文化侵略的感覺”。他表示,國產服裝品牌使用外國文字作為商標雖然是我國社會改革開放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但有關方面也應加強管理與引導,“國人對洋文化過分依賴與追求的心理,對我國社會的進步與健康發展不是件好事”,這位人士不無擔憂地說。
省內一名服裝行業專家分析,國產服裝品牌對洋文化的攀附,其實還是抱著“外來和尚會念經”的老觀念,有的品牌在標識上過分追求洋味,用外文字母隨便拼湊起來一個沒有任何含義的商標,消費者記不住,不利于打造品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服裝生產企業已經逐漸認識到提高服裝的內在品質才是贏得市場的保證,像新郎等業內知名的服裝品牌,其中文標識更為國人熟知。他建議,出于產品出口方面的考慮,國產服裝品牌可以在中文標識的基礎上設計外文標識,同時做好注冊工作,這樣既利于國人加深印象,也利于產品的海外營銷。
來源:濟南日報 編輯:孫遲(見習記者張錚記者 牟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