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動車事故發生尚未滿月,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離任,將遠赴波蘭,一度驚濤駭浪的民間批評驟然部分轉向,透出依依惜別的意思。
7年多前,作為中國新聞發言人“黃埔一期”的學員,王勇平和王旭明、武和平、毛群安等坐在教室里,模擬新聞發布會上的各種最棘手的突發狀況。
“黃埔”一別,轉眼7年光陰,這批兼職發言人置身于鎂光燈下,親身見證了中國政府新聞發布制度發展的學員們留下了各自的仕途軌跡。
在王勇平以沉默告別的轉身中,他們定格成為這幅畫面的背景。
崗前培訓
培訓第一步“開口”
對新聞發言人培訓的第一步就是要讓他們開口,把學員腦子里固有的官場理念: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沉默是金、言多必失……打成捆,扔出去。
2003年8月,地壇醫院的“生命走廊”上,北京最后一批康復的“非典”患者與親人相擁。同這些成功抗擊病毒的人們一樣,中國的政府新聞發布制度迎來了新生。
現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當時剛從美國回清華執教,與清華同事李希光、董關鵬等教授一道正忙于國務院新聞辦組織的面向外宣工作者進行“全球傳播高層研討班”的教學工作。“非典”結束后得到通知,國新辦要啟動全國第一批政府新聞發言人的培訓工作,全面建立和推進政府新聞發布制度的建設,要“以培(訓)帶建(設)”。
首期培訓班學員包括王勇平等來自66個部委和地方的100多位新聞發言人,開班時,究竟由哪一級別的官員來擔任新聞發言人仍未最后決定,現任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等人當時就以“后備力量”身份參加培訓。
這個被稱為“黃埔一期”的培訓班為期不過5天,在史安斌看來有點“掃盲班”的意味。臺下坐著的這些學員們,對于媒體和傳播幾乎沒有概念,相當一部分人從未面對過鏡頭。
“第一步就是要讓他們開口。”史安斌的最大目標是把臺下這些學員腦子里固有的官場理念: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沉默是金、言多必失……打成捆,扔出去。
當時的課程設置共五個模塊:領導講方針政策;專家講新聞傳播理論和策略;資深記者白巖松、敬一丹等還有國外媒體從業者講記者和新聞發言人之間如何互動;資深發言人,如孔泉和劉建超等傳授經驗;最后是模擬演練,由記者提問,新聞發言人回答,專家點評。精挑細選的學員加之強大的師資,被稱為新聞發布的國家隊。
當時班里比較活躍的有武和平、王旭明、毛群安。同他們相比,王勇平給史安斌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只是“見人愛微笑”。
“你們從事的是一項有風險的職業。”史安斌告訴學生。
帶著老師的這句話,“黃埔一期”們經歷了各不相同的仕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