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教育公平是社會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十一五”期間,我國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在保障教育機會公平方面邁出重大步伐。
教育公平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各級各類教育普及水平大幅度提高
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接受教育是每個人獲得發展的基本前提。近年來,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普及水平大幅度提高。
義務教育普及鞏固水平顯著提高。2005年以來,全國小學凈入學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09年,全國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9%,初中三年保留率達到94%。
高中階段教育進一步普及。2009年,高中階段在校生規模為4624萬人,實現了中職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基本相當的目標;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79.2%。
高等教育入學機會進一步增加。2009年,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297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4.2%。
學前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普及水平逐年提高。2009年,全國在園幼兒人數達2657.8萬,比2005年增長22%。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50.9%,比2005年提高9.5個百分點。
特殊教育有了新發展,殘疾兒童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機會。2009年,我國中小學特殊教育學生42.8萬人,隨班就讀和附設特教班就讀的學生比例在三分之二以上。
學習型社會建設持續推進,終身教育體系不斷完善。2009年,全國高等教育培訓注冊學生209.9萬人次。數以億計的職工和農民接受了各種形式的崗位培訓、職業培訓和文化技術教育。社區教育蓬勃發展,終身教育不斷推進。
推進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公平,著力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公平的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眾,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十一五”期間,我國政府把義務教育經費全面納入國家財政保障范圍,在全國城鄉全面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我國義務教育發展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不斷縮小,教育均衡發展取得新進展。
一是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國家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惠及1.5億農村學生,這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第一步,對促進教育公平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二是大力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有力促進了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使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大大改善,質量得到提高。
三是積極推進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各地加大了對農村和城鎮薄弱學校的改造力度,努力縮小學校間的差距。有些地方逐步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生均經費的均衡撥付,促進了辦學條件的均衡;有的建立起校際教師交流制度和教師輪換制度等,初步實現了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很多地區通過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改造力度,縮小了學校間的差距,群眾關心的中小學擇校問題正在逐步妥善解決之中。
四是重視農民工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根據“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方針,各級政府加快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使進城農民工子女就學保障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同時,各地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列入本地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制定了有效的教育與管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