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3日言論版文章:近來,一些國家采取越來越多的貿易保護措施,這可能會給中國帶來更多的麻煩;對中國而言,今年剛好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十周年的日子。
2010年世界貿易額增長量創歷史最高紀錄,全球GDP總產值上升了3.6%,在其帶動下,商品出口量增長了14.5%。其中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復蘇貢獻最大,中國的出口量大幅增加,與上年相比漲幅為28%,而進口量至少增加了22%。
全球經濟復蘇后,世界貿易出口總額已經恢復到了2008年最高峰時的水平,但是還沒有恢復到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經濟增長水平。一方面,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盟和美國的債務危機使得全球需求持續減少;另一方面,WTO各成員國的貿易部長即將在日內瓦召開會議,預計2011年全球經濟增長量會達到6.5%,同時越來越多的貿易保護也會產生更多問題。
根據最新的全球貿易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經濟狀況并不樂觀,再加上各國的選舉換屆,從而削弱了打擊貿易保護主義的力度。中國及部分國家依然是經濟危機時期貿易保護主義針對的主要目標。
針對中國的貿易政策,WTO其他成員開始使用反傾銷策略。根據中國2001年與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條款,只要中國市場依然屬于“非市場經濟”,那么WTO其他成員就能使用反傾銷的戰術,這些條款要到2016年才過期。這些條款允許某國用其他市場經濟體——通常是定價國家的價格來取代中國的價格,以發起反傾銷案。
在未來五年,世貿組織的“游戲規則”可能會有所改變。世貿組織最近決定,世貿組織成員國必須要對銀行融資、土地價格和生產成本等具體事務做出解釋。換句話說,反傾銷的策略將會轉變為反補貼手段,涉及國家可以通過使用更高的第三國市場利率及價格來顯示補貼定價。
為了實際目的,這些爭議已經上升到更不同的層次。一種情況可以是:“因為我不喜歡你的貿易政策,你最好改變它”;另一種情況也可以是:“因為我不喜歡你的體制,請改變它”。
總而言之,貿易壓力給國家的制度帶來了壓力。很多國家都采取了反補貼的戰術,并且已經運用到了未來的新興產業——清潔能源技術這一領域。
自從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后,各國開始推動“綠色產業”。在過去的三十年,這些重要行業和領域的“領頭羊”發生了變化,由日本轉移到歐洲,隨后是美國,如今中國企業開始發揮帶頭作用。
今年11月初,美國太陽能公司呼吁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稅之后,美國政府對進口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一事展開了調查。對此,中國商務部對美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扶持政策及補貼措施進行貿易壁壘立案調查。
美國白宮曾經非常積極地推銷過太陽能設備制造商——Solyndra公司,直到今年9月該公司因為硅的價格暴跌而破產為止。美國共和黨一直把該公司視為美國總統奧巴馬推行“產業政策”的一個例子。如今,美國白宮卻反過來批評中國進行“產業政策”。針對反補貼案件引發的政治上的針鋒相對對美國今年的大選是有利的。
由于多哈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一直進展緩慢,因此許多國家為了恢復貿易自由而提出區域主義,但使用了排斥性條款。例如,由美國支持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就不歡迎中國,而中國目前是太平洋地區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國,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貿易總量將會是美國的1.5倍。
由于發達經濟體的債務危機以及新興經濟體不容樂觀的經濟增長速度,導致貿易摩擦愈發加劇。發達國家會嘗試不同的貿易規則,使中國和其他主要新興經濟體成為他們經濟危機的替罪羊。這些發達國家有可能會說:“我們的債務危機并不僅僅是我們的問題。它是因為中國、印度及一些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而產生的。因此經濟危機是他們的過錯,而不是我們的。”
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按照自己的軌跡發展,取得了成功,這對世貿組織成員間的經濟摩擦有一定影響,但這并未引起重視。過去十年,中國非常重視開放市場,支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今天,這對于中國的欠發達的省份和城市來說,依然是發展重心。然而,對于中國的較發達城市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向產業價值鏈上游發展,提高競爭力。
當然這樣的做法算不上新鮮。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也首先開放市場,隨后開始向產業增值鏈上游發展。當時他們的目標是趕上美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如今,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其他的新興市場以及發展中國家也同樣遵循這樣的發展軌跡。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0周年之際,越來越多的貿易保護主義會引發更多的問題,會導致世界經濟更多的摩擦。但是,一旦中國的經濟增長受到影響,包括發達經濟體在內的其他國家的經濟也會受到牽連。
英文原文請見:http://yibaidns.com/opinion/2011-12/13/content_1425524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中美印研究中心國際商業研究主任 Dan Steinbock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