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乃育作(新華社發)
劍指“公文旅行賽蝸牛”現象
解決“逐級蓋章如拜廟”問題
審批瘦身 釋放經濟“創新紅利”
目前,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有1700多項,新一屆政府在兩會時下決心在此基礎上再削減1/3以上。為落實政府的執政承諾,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已經清理出涉及多個部門的600多項審批權,目前正在與各部委密集溝通,未來將逐一落實。專家認為,從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入手轉變政府職能,就要通過下放、取消各級政府的審批權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創造國企和民企之間公平的競爭環境,從而激發企業創新精神,在改革中不斷釋放創新紅利。
企業換個螺絲都要審批
從2001年國務院啟動行政審批改革以來,分六批共取消和調整了2497項行政審批項目,占原有總數的69.3%。盡管從數字上看成績顯著,但是目前大量存在于各級政府和部門的審批制度仍被各方所詬病,對企業經營和地方經濟的發展都造成嚴重阻礙。
公文旅行賽蝸牛,逐級蓋章如拜廟。廣州政協委員曹志偉舉例說:“一個投資項目從立項到審批,整個流程需要經過20個部委,蓋108個章,全程需要799個審批工作日。”
專家表示,當前行政審批過多過濫,行政許可設定權不明確,誰都可以創設行政許可,結果導致公眾辦事有蓋不完的章,走不完的程序,實施行政許可環節過多、手續繁瑣、時限過長。馬拉松式的審批,不僅挫傷了投資者的積極性和效率,提高了投資風險和成本,也降低了投資者的收益和社會效益,影響了地方經濟活力。
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也表示,三一重工收購德國企業的過程中,德方的政府審批程序僅耗時一周,而三一重工的手續卡在相關部門一名處長的手中就長達3個月,而且更換一個螺絲,都要走一遍審批流程。
政府也是自利的經濟人
“行政審批改變為何推不動,利益問題才是根本。”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中心丁茂戰對本報記者表示,因為行政審批制度和政府的很多辦事人員的切身利益有很大關系,他們對企業指手畫腳,干預企業的正常經營,說到底還是因為個人利益,就是政府工作人員的腐敗問題,這才是根本因素,而當前的行政審批制度支撐了這種利益的存在。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綜合司司長李章澤認為,政府職能轉變是割肉,而且刀刀見血,都涉及到相關部委的利益。在“削權”過程中,也有部委存在反對聲音,因為政府也是經濟人,也是自利的,尤其是涉及到被“調整”“減少”的具體部門不滿意、不愿意,持續的討價還價。
丁茂戰認為,雖然行政審批改革十多年來削減了許多項目,但是進展仍然緩慢。以往削減的行政審批項目,大都是不痛不癢的內容,許多審批被砍掉后變臉重生,以備案制等其它名目繼續吃拿卡要,而有的行政審批則被一分為二,無關緊要的項目被削減,但核心內容仍被保留。因此,精簡行政審批,關鍵要抓落實,要抓到點子上去,不要看削減了多少項,要看有沒有增加項,要看削減的內容是什么,是不是核心內容。
層層審批束縛經濟創新
“要破除行政審批的桎梏,就必須要推動市場化及相關系統配套。”丁茂戰表示,這就要推動資源要素市場化制度的改革,真正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國企和民企成為真正平等的主體,現在國企吃偏飯,造成整體市場弱勢、民企發展艱難的大環境。行政審批改革不僅能推動政府職能改變,也將進一步釋放經濟創新紅利,增強市場活力。
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中國現階段正在反思,將逐步下放一切審批,把這些職能更多的交給市場、交給地方政府。從事前的監管向事后的監管轉變,從重審批變成重運營。在運營過程當中,政府的角色更多的是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保護企業的公平競爭,包括保護知識產權,打擊這些假冒、仿造產品,同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為企業的發展,為公民的發展提供一切必要的公共服務,在這方面實際上我們一方面有過去管得過多、管得過細,本來就不該管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管好,還需要繼續努力加大力度,所以加強監管是政府的一個責任,但是監管的方向、監管的手段要隨著發展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調整。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未來進一步的改革應該減少政府的審批事項,發揮市場的作用,上項目、作投資由企業自己作決策。為此應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出臺配套措施,排出時間表,逐項抓好落實。
本報記者 周小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