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收廢品掙錢捐給貧困生
“電話一通,廢品掃空。”在鄭州旅游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園里,隨處都能看到這樣的宣傳單。貼宣傳單的是學校里的一些女大學生,她們當起了“破爛王”,建起了河南省第一個校園廢品回收站,把收廢品掙的錢捐給貧困生。
校園廢品回收站的第一任站長叫翟方莉,是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05級的學生。2006年春天,小翟在打掃宿舍時發現,每個宿舍都能清理出很多廢棄的飲料瓶、紙盒等物品。由于住在5樓,把廢品拿到樓下賣掉太麻煩,所以往往就和普通生活垃圾一起扔掉了。
“一個飲料瓶可以賣1毛錢,扔掉實在可惜。”翟方莉說。當時,學校剛好鼓勵學生成立創業社團,她的腦海里便有了建廢品回收站的念頭。她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宿舍的幾個姐妹一商量,立即得到了她們的支持。學校團委也非常支持這項活動,給她們撥了一百多元的啟動資金,還幫她們申請了一個小倉庫。
2006年4月25日,校園廢品回收站成立了。翟方莉和另外8名女大學生買來了秤和裝垃圾的袋子,當天中午便開始營業。
雖說大家都是從農村出來的,但收廢品這個行當誰也沒干過,甚至連秤也不會用。開業前幾天,她們經常把市場上只賣8分錢的飲料瓶以1毛錢的價格收購,把不值錢的鐵制易拉罐當做鋁制的高價回收,因此賠了不少錢。
“這樣下去肯定不行,團隊內成員必須熟悉業務才能上崗。”翟方莉說。于是,設立了辦公室、財務部、外聯部、業務部,9個人明確了分工,分頭拜師學藝。
呂卓君是翟方莉的同班同學,主要負責業務。那段時間,她下課后要騎著自行車到十幾里外的廢品站做學徒。起初那里的師傅不肯教她,怕多個同行搶生意。為了取得那位師傅的信任,小呂每天都去幫他做工,搶最臟最累的活兒干,而且分文不收。最終師傅被感動了,教了她很多東西。一個月下來,她可以熟練地使用桿秤,用手摸摸就知道瓶子是不是好塑料做的。
05級會計專業的李雅靜負責財務,回收站一成立,她便到學校的財務室,跟著會計學習日常的記賬、查賬、控制預算等;葛琳琳負責辦公室,同時兼職倉庫管理員,做完功課,她就跑到其他廢品回收站去,學習廢品的分類與管理。外聯部的成員則都到市場上去搞調研,看收購價格行情,與校外廢品站建立合作關系。
經過一個月的學習、摸索,回收站開始步入正軌。通過校團委的幫助,廢品回收站很快在學校里出了名。但即便如此,還是很少有同學主動打電話聯系,更別提把廢品送上門了。思前想后,她們決定主動出擊,直接到宿舍、教室去收。
“想是這么想,真正邁開這一步很不容易。女孩子愛面子,敲開其他宿舍的門后,你推我我推你都不好意思進。”翟方莉說。剛開始,為了相互鼓勵,大家都是一起出動,一段時間后,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走進教師的辦公室和其他年級宿舍了。
1萬多個瓶子、上千斤紙、上百斤塑料、近千斤紙箱……這些簡單的數據,記錄著回收站同學們第一個學期的付出與收獲。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創立廢品回收站的“元老們”要離校實習了,要想讓回收站繼續發展,就必須引進“新鮮血液”。現任回收站站長汪幸婉,就是被翟方莉一手栽培出來的。
小汪是一年級的新生,所有人都不會想到,家里每月寄給她的生活費高達2000元,比有些老師的工資還多。可就是這樣一個家境富裕的女孩,竟當起了“破爛王”,而且干得很出色。“電話一通,廢品掃空”的廣告語,就是她和同伴們一起想出來的。
現任財務主管王文娜,是個身材瘦弱的女生,如果有人賣廢品,她要第一時間把錢送到客戶手中。她的手提袋很沉,除了課本,她每天還要把站內的全部公款帶在身上,這些錢大多是毛票和硬幣。
今年放寒假前,考試一門接一門地結束,同學們有很多書本賣。有一天,她們收了1000多公斤廢舊書本,可回收站里只有一個秤,工作量很大,從上午10點一直忙到晚上7點,才把所有的書過完秤。
可書都在公寓宿舍樓下堆著,要想運到倉庫就成了問題。汪幸婉靈機一動,跑到校園附近的工地借來了板車,就這樣,她們干到夜里11點多才收工。“到了宿舍一沾著床,馬上就睡著了,誰也沒顧上洗漱。”小汪回憶說。
學院團委書記毛艷說,在回收站工作的同學大多數是貧困生,雖然自己掙不到幾個錢,但她們還是把回收站的盈利捐出來,幫助那些更加貧困的同學。
“每次賣完廢品的錢,我們留40%作為活動經費,做繼續回收廢品的資金,剩下的60%交到學校的貧困生資助中心,用于資助貧困同學。”小汪說。
學院副院長張建軍表示,建立廢品回收站,是以服務學生為主,既可以幫助同學們勤儉節約,又可以美化校園,還可以為學校、為貧困生做一些實事。但主要目的是想通過讓學生從事較低層次的工作,培養他們良好的心態。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