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比恩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阿蘭·比恩1932年生于德克薩斯州。1955年獲得德克薩斯大學航天工程科學學士學位。成為宇航員之前,比恩是美國海軍戰機駕駛員,曾駕駛27種戰機飛行5500小時,1963年加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1969年比恩被選為“阿波羅12號登月宇航員。
從月球歸來后,比恩從事以月球及登月宇航員為題材的繪畫至今。出版有反映月球和阿波羅登月英雄的畫冊《阿波羅》。
2005年10月,比恩被授予全美藝術終身獎。目前,比恩居住在他的家鄉德克薩斯州。
“阿波羅12號”指令長阿蘭·比恩是第四個登上月球的人。在“阿波羅11號”返回地球4個月后,阿蘭?比恩和他的伙伴乘著“阿波羅12號”又踏上了登月的征程。
談起登月的事情,比恩一直認為,自己被選為登月宇航員緣于他的脾氣好,樂觀以及聰明。
登月途中的歷險記
盡管比恩有足夠的樂觀,但在登月過程中還是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起飛前幾乎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原因是氫氣箱發生了泄漏,好在趕在了起飛前及時更換。不巧的是,在起飛后不久,阿波羅戲劇性地遭到雷擊,當時,艙內儀器電源中斷了五、六秒的功夫,大家都非常驚慌,好在電源很快恢復了。接下來,一切變得順利起來,比恩說:“從地球飛往月球途中心情很愉快,我和皮特、迪克整天開玩笑。四天后,我們抵達月球。”
比恩和指揮長皮特乘坐的“勇士號”著陸艙在月球的“風暴海”著陸,迪克留在了軌道上,照看著指揮艙和服務艙。著陸的地方離“安寧海”(阿波羅11號的著陸點)不遠,但這里的土壤卻比“安寧海”松軟得多。
比恩在走出“勇士號”之前,忍不住向窗外望去,“光線特別強,簡直是一個銀白的表面,像個大晴天,輻射太強了,刺得睜不開眼。”
走出“勇士號”時,皮特發現舷梯有些短,并沒有真正觸到月球土壤里,他的最后兩步是跳下來的,當時他還開玩笑說:“這對尼爾(指阿姆斯特朗)是一小步,對我是一大步。”
比恩風趣地說:“看到月球,我感覺那些巖石已經在那里等了四百萬年了,等著我們的到來,等著我們來采集,我恨不得馬上把它們統統采走。”
順利執行任務
比恩乘坐的“勇士號”著陸的地點距離三年前“阿波羅11號”任務中留在月球上的探測器只有91米遠。這次任務還要展開科學試驗裝置以及搜集巖石和土壤的標本。
比恩受命探訪先前留下的探測器,帶走探測器上的照相機等一些部件回地球進行研究,”因為探測器在月球上已經經受了3年的日曬,美國航空航天局認為有必要將探測器獲得的一些樣品包括土壤帶回地球,“但是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月球探測器獲得的土壤和我們所采集到的土壤沒有什么不同。”
“當時有人懷疑我們可能找不到探測器,有人懷疑我們帶不走探測器獲得的樣品,事實證明這些擔心是多余的。”比恩說。
讓比恩感到唯一吃驚的是這個月球探測器看上去遠比他在休斯頓訓練時所見的模擬探測器要大得多。他說,看上去,探測器如同被報廢的大卡車,很大,又好像是人類在月球上蓋了個大房子。
比恩和皮特在月球上共停留了4個小時。返回地球前,他們將阿波羅月球科學試驗裝置留在了月球上,這是一個可由核燃料啟動的復雜裝置。
第一次將彩色圖像傳回地球
剛開始的15分鐘,沒有圖像只有聲音。后來發現是比恩把攝像頭對著太陽,光線太強、鏡頭過于反光造成的。15分鐘后,終于出圖像了。
“后來據說在NBC頻道的電視圖像上,我和皮特像兩個木偶在月球上若隱若現。這只是個小插曲。”比恩笑道,總的來說,任務完成的很順利,沒有波折。
“我要做我喜歡的事”
每一個從月球上回來的宇航員都變了一個人,有的是性格上注入了新的個性,有的做生意且很成功。這些都是月球帶來的靈感
而比恩,開始致力于一直沒有間斷過的業余愛好---畫油畫。他決定把大多數人沒有涉足的另一個世界展示給大家。很快,他的畫賣得很好,錢也越來越多,但是他繪畫的初衷未改,他要讓地球上的人們分享太空飛行的神奇和令人振奮的經歷。
曾經有人問比恩,“你從月球回來發誓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是不是在成為宇航員之前,你就夢想成為畫家?”
比恩說:“我本身就是畫家出身,在我被選為海軍試飛駕駛員時,我就已經開始畫畫了,從月球回來后,我的朋友說:‘比恩,為什么不把你的經歷畫出來呢?畫月球,畫你的宇航員朋友們……’于是,我幾乎每天都在畫,這成了我目前每天的生活。”他說,他畫畫是為了抓住自己在阿波羅12任務中的靈感,并結合其他阿波羅任務,以此來和大家一道分享當時的壯舉。
比恩已成為著名的畫家,然而,他的繪畫主題永遠只有一個:他總是用混合著月球塵土的油彩,描繪著他看到過的月球風景,而那些月球塵土都是他從月球上帶回來的。
比恩去過美國許多與阿波羅登月有關的地方,參觀過許多展有阿波羅任務帶回來的實物的航天博物館,他認為,這些作品中,沒有一件東西或作品能比他的畫更能反映阿波羅的精神和靈魂。比恩總是自豪地說:“因為我的畫是用從月球帶回來的土壤混合著油彩畫出來的,我的每一件作品都記錄著人類對另一個星球的探索,它們是反映另一個世界的最為真實的藝術。”
(中國日報網獨家約稿 作者:溫燕 僅供搜狐新聞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