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東京"論壇的會場上,與會中日兩國代表談論的焦點議題之一,就是包括中日在內的東亞地區的未來走向。東亞如何做才能形成類似歐盟的共同體組織,實現一體化,或是找到某種能被普遍接受的東亞"共同價值觀"?帶著這樣的疑問,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記者采訪了中方參會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防務學院徐輝博士。
·東亞一體化進程只能循序漸進
對于論壇中呼喚組建亞洲共同體,推進東亞一體化的聲音,徐輝博士表示,這一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應該找出某種合適的運作機制,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地發展。
首先從其他地區性組織的一體化進程來看,歷史經驗表明,各家組織的發展都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像歐洲一體化最早也是從德法之間煤鋼共同體一點點擴大的,在組織成熟一點之后,再繼續擴大一點,大家都是走這條路。
東盟也是這樣,最初只有5國,經過一點點擴大最后才成為10國。而且經驗告訴我們,地區性組織擴大太快的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因此亞洲國家還是應該采取亞洲自己的辦法,那就是一步一步來,像東盟目前的"10+3"合作機制就比較好,而且各國文化地域都接近,好溝通,等將來有一天條件成熟了就可以再考慮擴大的問題。
徐輝博士進一步指出,東盟的"10+3"合作機制并沒有排斥任何國家,因為該機制具備開放性的功能。王毅大使在講話中也提到了"開放的亞洲"的思路,那就表示其他相關國家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該合作機制中去。東盟和東亞各國也可以通過增強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在"10+3"的體制內強化擴大現實框架。
·沖突亦是合作契機
在東亞各國未來進行合作,謀求實現一體化的過程中,勢必會出現一系列的沖突。但當今不是采取武力解決問題的時代,各國應該如何去解決?徐輝博士為此提出了"變分歧為合作"的概念。
徐輝博士介紹說,"將分歧變合作"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奉行的政策,通過這一政策,中國逐步順利解決了和周邊很多國家的領土爭議問題,將爭議地區都變成了合作地區。成效最明顯的就是中俄之間,最后形成了全面的協調合作機制。中國和其他國家也在促進經濟領域的合作,將爭議變成合作契機。
以中國和東盟為例,長期以來雙方都本著相互尊重的態度,努力讓南沙海域成為合作的海域。此外,東盟內部的合作證明,經濟文化上的往來能增加信任,能促成傳統安全領域內的合作。
變危機為機遇的另一個現實例子,就是朝鮮半島問題使六方會談成為可能。有關各國能夠在會談的互動過程中建立互信,比如說中美兩國的互信就比以前好,中日之間也有契機。
就中日兩國而言,徐輝博士表示,在如何在東亞實現"變分歧為合作"的問題上雙方應該各自發揮自己的作用,探索如何通過朝鮮半島問題的解決,來形成一種新的合作機制。因為環顧亞洲,上海合作組織、南盟和東盟等一系列地區性合作組織都業已存在,只有東北亞是一片空白。為什么就不能在這一地區形成安全機制呢?目前美日之間的安保機制是具有排他性的,不具備掌控全局的能力,因此如果中日兩國未來能真的形成某種安全機制的話,那就是很好的國際合作典范。
·尊重多樣化求同存異
對于與會日方代表紛紛強調要努力尋求某種亞洲"共同價值觀"的說法,徐輝博士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日方代表雖然圍繞這一概念做出了不少發言,但亞洲"共同價值觀"到底是什么,誰都不清楚。他認為,最后可能歸納出一點的"共同價值觀"就是尊重多樣化,即相互尊重共存。
以東盟為例,該組織內部各成員國之間爭論不少,存在爭端,但東盟內部首先是承諾放棄武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不干涉各國內政。雖然這么做沒有完全解決問題,但至少遏制住了問題,不讓其影響各國在經濟領域內的合作。徐輝博士表示,亞洲未來的發展或許會要借鑒東盟的這種運作方式,因為它比較適合東亞的地理特點和復雜環境。
(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