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危機:一個并非不真實的故事(十二)大結局:“美國夢”的破滅?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10月3日,《緊急經濟穩定法案》經歷兩周的一波三折,終獲通過。然而,美國股市的反應則耐人尋味:先小幅上揚,隨后一路狂跌,市場恐慌性拋售一波接一波。僅僅不到一周時間,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自2003年8月來首次跌破9000點大關,波動率指數VIX從45.14上升至69.2。貨幣市場、信貸市場陷入“冰凍”狀態,不少企業甚至已經到了發不出工資的程度。衡量銀行間市場短期借貸成本的3個月LIBOR利率急速上升到4.82%,并仍在繼續攀升。金融“海嘯”依然肆掠……
為什么千辛萬苦換來的《法案》結果卻是如此差強人意?10月3日后的一個下午,美國財長保爾森和他的助手們在坐落于賓夕法利亞大道4000號的金融危機應急小組的會議室里。窗外透過幾許秋日夕陽的余輝,似乎昭示著自由資本主義的冬天也許已經不遠。他們無心觀景,而是在激烈的爭論。
“我們的救助計劃力度還不夠”,保爾森的幕僚長威爾金森(Jim Wilkinson)垂著頭說。他始終認為,盡管7000億美元救助計劃本來旨在為金融機構“止血”,但金融機構壞賬遠超過7000億美元,剝離不良資產讓金融機構恢復生機只是隔靴搔癢。
“別人都說我們的救助計劃設計得太復雜,太晦澀了”,保爾森的前高盛同事杰斯特(Dan Jester)沮喪地說。的確如此,與歐洲各國的救助計劃比較,最初的保爾森的計劃需要美國財政部通過一條既不迅速又不透明的冗長程序,逐步買下金融機構的問題資產。而且,如何對這些問題資產進行科學的分類和合理的定價始終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斯芬克斯之謎”。正如《財富中國》的報道,歐洲某國的高級財政官員表示:“這一程序看起來同最初導致此次危機的信用衍生工具一樣復雜。”這就難怪投資者缺乏信心了。
“其實,關鍵是我們爭論太久,決策遲緩,下手太慢”,保爾森陰郁著臉說。他深深地領會到,“歷史教訓是及早介入,最終將降低納稅人的代價”。他也敏銳地感覺到,就在9月29日眾議院否決《緊急經濟穩定法案》時,他們就已經錯過了救助的最佳時機。隨后的日子,市場崩潰的速度遠遠跑在了前面。國會的猶疑不決,實施細則遲遲未出,投資者從對金融市場的擔心已經轉移到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憂慮,都使得市場崩潰加快。正如瑞典在處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危機經驗表明,“迅速而透明的處理”問題是才是成功的關鍵。
“我們還有什么招可以使呢?”在應急小組辦公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句,開始集思廣益與“頭腦風暴”。保爾森的思緒轉到了歐洲的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