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鑒于中日關系的長年冰封和極度敏感,溫家寶總理本月對日本的訪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溫家寶此行最大的看點,莫過于他12日在日本國會的演講——《為了友誼與合作》。這篇格局寬廣、入情入理的演講,不僅談及秦漢以來日本學習中國文化的歷程,更不忘明治維新后中國向日本學習的歷程,并特別提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得到了日本的支持與幫助,對此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這篇傳達暖意的演講給人以嶄新的啟迪。當此中日融冰之始,我們若能放下大國國民身價,重提“以日為師”,虛心向日本學習,或許是真正融解堅冰的一個開端。
其實,“以日為師”早在清末就被中國仁人志士提倡,而當時正是甲午戰爭中國慘敗于日本之后,“以日為師”也一直是清末乃至民國初年的中國國策。溫家寶此次訪日被一些觀察家認為是“鄧風格”的再次展示,除了肯定二人共有的親和魅力外,其寓意也在于對日態度上兩位領導人的相似性。
當年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后,首次出訪地就選在日本。在釣魚島等中日爭議問題上,他的靈活、務實態度折服了日本人;而他的虛心精神和決斷姿態更傾倒了日本人。他明言:我們“首先承認我們的落后,老老實實承認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學習。這次到日本來,就是要向日本請教”。他坐新干線、進“資本主義工廠”,“明白了什么是現代化、近代化”。而回國后,一場影響中國命運的改革開放開始了。
當然,歷經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國力已不可與滿清之時同日而語,也不同于改革開放之初。但是,這并不能成為我們固步自封的資本,我們當前仍有向日本學習的必要。
學習的前提,必須先要重新體認當今的時代大潮,重新認識日本和中國的時局。
如果仍然以日為敵、為仇人,那就不可能有學習的自覺。同為東亞大國,中日競爭自然不可避免,但推斷“中日必有一戰”則無疑是過時的思維。正如小平所指出的,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已成時代主題。而且,在和平、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越來越成為普世價值、國家間的關系已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的今天,只有和睦相處,戰略互惠,才能達致雙贏。
具體到日本,也已在“二戰”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經過系統的民主改造,原來發動戰爭、導致法西斯主義的專制體制已不復存在,人權得到充分保障,禁止壟斷等經濟民主化措施也得到有力推行。更重要的是,日本憲法中有一條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和平條款”。它宣布放棄戰爭和不保持武裝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盡管圍繞這一和平條款的存廢有左派與右翼的斗爭,但仍難撼動,由此可佐證日本民眾中和平力量的強大。
顯然,我們學習日本,不僅要學其明治維新的經驗,更要學其戰后的革新經驗,否則就不是與時俱進。學習日本,不僅要學習其厲行教育優先、技術立國等國家戰略,學習其消除壟斷的經濟手段,也要學習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各項制度。溫家寶此次在日本國會的演講就已宣示,中國“必須推進兩大改革。一是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一是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目標的政治體制改革”。
學習日本,最精髓的還是學習其學習能力。綜觀歷史,日本先后經過漢化、歐化、美化三大學習階段,每次不僅都能學得精髓,同時固有傳統也得到完整傳承。這對有著相似文化背景的中國而言,無疑最具吸引力和可借鑒性。
而學習日本的目的,不是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更不是為了“滅日”,而是為了發展自己,壯大自己,與“日” 俱進,共建和諧世界。
當然,也應清醒地看到,中日之間仍存在一些敏感的爭執。但正如溫家寶演講中所說,中日兩國關系的發展盡管經歷過風雨和曲折,但中日兩國人民友好的根基如同泰山和富士山一樣,不可動搖!而且,即便將來仍有矛盾,中日雙方領導人也應以大局為重,靈活務實處理。而我們學習日本,包括學習人類一切先進文明的態度,也應不可動搖。事實上,愛國不能徒具熱血,從“仇日派”變為“知日派”、“學日派”,這才是理性的、更高層次的愛國。
(來源:南方周末 郭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