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這個題目當然是大大夸張了,文章只不過是個人的雜感罷了。之所以這樣說,其實是為了東施效顰《東京審判》的電影宣傳詞。影片的海報上印著這樣的字: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看的電影。
我覺得這也夸張了,言重了。電影拍的雖然還不錯,講述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但這宣傳詞,一是有利用中國人的愛國心去多賣電影票的嫌疑,二來,那段痛苦的歷史早已銘刻在每一位國人的心里,語言里,生活里,甚至是意識里,好像并不迫切急需更多的提醒。這句宣傳詞也許用在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的年代更為貼切。
國恥我們當然永不能忘,也不會忘。生活中隨時隨地常會想到。每次運動爬香山,看到被英法聯軍燒毀的香山寺的斷壁殘垣,我都會感慨:如此恢宏的大國,當年竟會被如此的侮辱。
我們所有中華民族的子孫,都應該經常去看看香山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去感受,去思考。
但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應該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揭開陳年的傷疤,更不是去種下仇恨,傳播仇恨。
我們的目的是——記住歷史,自強不息。
中國和日本
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究竟該用什么樣的心態來看日本這個國家,來看日本人?這是一個挺難回答的問題。特殊的成長經歷讓我們對日本有著比較復雜的心理。
小時候,第一次看《小兵張嘎》、《地道戰》的時候,我們也許還在哼著《鐵臂阿童木》的主題歌。我們在模仿葛優他爸演的日本鬼子說話的時候,山口百惠和高倉建也正在塑造我們心中對男性女性最初的審美。學校包場去電影院看《南京大屠殺》的時候,自己卻也許還正收集著《圣斗士星矢》的貼畫。第一次聽到“靖國神社”這四個字的時候,《東京愛情故事》也正陪著我們度過最艱苦的一段學生生活……
今天,從手機到汽車,從物質到文化,來自日本的點點滴滴,滲透著我們的生活,但打開郵箱,卻能看見號召大家抵制日貨的郵件。開車的時候一抬頭還能看到前車的后屁股上赫然寫著: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究竟什么是日貨?
隨便出一道考試題:下面的中文詞語里哪一個是來自日語的外來語。
服務、組織、紀律、政治、革命、黨、方針、政策、申請、解決、理論、哲學、原則、經濟、科學、商業、干部、后勤、健康、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封建、共和、美學、美術、抽象、邏輯、證券、總理、儲蓄、創作、刺激、代表、動力、對照、發明、法人、概念、規則、反對、會談、機關、細胞、系統、印象、原則、參觀、勞動、目的、衛生、綜合、克服、馬鈴薯。
答案:統統都是,全部來自日語。沒想到吧,其實,來自日語的中文還遠遠不止這些,數不勝數。雖然日語的文字源于中文,但上面這些詞語可都是日本人的創作。
隨便舉例,“經濟”在古漢語里的意思是“經世濟民”,和現代漢語的“經濟”沒有任何關系,這是日語對Economy的翻譯。“社會”在古漢語中是“集會結社”的意思,日本人拿它來翻譯英語的Society。“勞動”在中國的古義是“勞駕”的意思,日語拿它來譯英語的Labor。“知識”在古漢語里指的是“相知相識的人”,日語拿它來譯英語的Knowledge。而我們又統統把它們變成了中文。
試問想抵制日貨的朋友,這些日貨詞語你也抵制得了嗎?中國近代的孫中山、魯迅、陳獨秀、李大釗們無一不是在日本學習生活,把更先進的理念和思想帶回當時落后的中國。這些人的思想、文化,你也能抵制得了嗎?
作為一個做電視的人,我還想說:今天你看的所有中國電視全部都是用日本的攝像機、編輯機制作播出的。這個,你抵制得了嗎?
尊重并熟悉歷史的人會告訴我們:中國的確當過一次日本的老師,而日本卻曾兩次走在我們的前面。古代社會,隋唐開始中日有來往,中國比日本更早進入文明社會,遣唐使們虛心來到中國(中國的電影人們不妨也拍拍遣唐使的題材,說說中日的友好淵源)。
然而,在近代,日本明治維新后,迅速強大。甲午戰爭,日本不但戰勝了中國,之后更是擺脫了西方對日本的控制,遠遠地走在了中國前面。
迅速崛起的日本給當時的整個東方世界帶來了希望,成為亞洲國家擺脫西方控制,獨立崛起的樣板。當時的交通不便,中國人向西方直接學習難上加難。向日本學習成為惟一選擇,像李大釗、陳獨秀、孫中山這樣的中國政治和知識精英們,紛紛東渡日本學習探索中國自強的道路,有的甚至把日本作為自己的基地。
當然,二戰期間,日本對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這是中華民族永遠不會忘記的,也是日本必須永遠銘記在心的。我們決不允許任何人篡改這段歷史,顛倒是非黑白。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二戰之后,日本在一片廢墟上又一次崛起,從零到一萬。七八十年代,中國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日本又一次成為我們市場經濟的老師。從賠款到投資,中日的貿易也成就了中國今天的繁榮。我們那時候雖然還小,但也應該依稀記得:中日關系當時是非常的好,可以稱作是蜜月期。只是進入九十年代,日本的一些政客們的可恥行徑才讓我們似乎遠離了日本。
從中日建交開始,日本的首腦,有過一次次的道歉和謝罪。只是到了小泉這幾代領導人才出現了傷害中國人情感的劣跡。我們不能為了幾個心懷叵測的日本政治野心家,幾股落后可悲的日本政治勢力,而忘記中日友好的千秋大計,忘記了從周恩來田中角榮開始的,幾代中日領導人苦心經營的中日友誼。
中日那段痛苦的歷史,也只是中日交流兩千年里的一段陰影,不是全部。未來,更長。
我們不能只念叨著中文是日語的祖宗,恨不得連日本人都是當年秦始皇那找不到長生不老藥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后代,而忘記甚至根本不知道日本對中國的貢獻。承認別人的長處,并不意味著妄自菲薄,相反,這是自信的表現。
我們從學校走向社會,在工作中,父母師長常會教育我們:看一個人要多看他的優點。對一個人尚且要多看優點,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應如此,不能以偏概全。
前一陣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北京簽名售書,竟然還有人打著反日的旗號抗議。這是中國人的尷尬,這樣的做法,毀的是中國人自己的形象。
但愿我們這一代,在聲討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的可恥行徑之后,也不會忘記回家去聽聽小澤征爾的音樂;在痛斥完東京市長石原生太郎的反華言論之后,也還會去翻翻村上春樹的小說……
強大與偉大
李連杰主演的《霍元甲》是一部讓我感動得夜不能寐的電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表面上看起來只不過是一部經典武打片,其實卻回答了一個今天無數中國人,特別是正在國際化的中國青年人思考的問題:今天的我們,究竟該以什么樣的眼光和胸懷來看自己,來看世界。
影片中,在列強瓜分中國的大背景下,霍元甲走上擂臺,面對生死狀,第一句話卻是:“在擂臺上以命相搏,是中國人歷來的陋習,可是我們有另一種傳統,叫做以武會友”。在那樣屈辱的背景下,一上來還能先反省自身的不足,然后再不卑不亢的面對強大的對手,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自信!
霍元甲戰勝每一個對手,都不光是用武力讓對方屈服,而是用自己的風范讓對方心服口服。他的目的,不是讓別人輸,而是讓別人“服”。服并不意味著誰喊誰一聲大哥,服意味著得到他人發自內心的尊重,意味著用人格的魅力去融化他人的偏見和執拗,用人性的光輝去照亮他人內心不曾見過陽光的角落。
影片對日本人的描述也是一分為二,非常客觀。和霍元甲比武的日本武士光明磊落,對霍元甲敬佩由衷,而策劃毒害霍元甲的日本商會會長卻是一個陰謀家。日本武士最后痛斥日本會長為了自己的賭局而侮辱了日本的榮譽,給日本人帶來了恥辱。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也大大方方的在日本放映,而且并沒有日本人說它丑化了日本人的形象。
霍元甲在臨死前,徒弟們怒不可遏,要去報仇。而他對徒弟們是這樣說的:“你們要做的不是去報仇,仇恨只能生出更多的仇恨。我不想看到仇恨。最重要的是——強壯自己。”
歸根到底,還是要自強不息,自身的強大才是最硬的道理。短短的幾句話,凝聚了無數中國乃至人類歷史的經驗教訓。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祖先們,也是用這樣的胸懷,來這樣期許我們這些后來人的。我們應該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這才是一部每個中國人都值得看的電影。
今天的中國,盛事空前,已經以強大的實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世人共曉的事實,這也是你走遍世界,所有的外國人都會告訴你的,并不需要我們提供更多的證明。也沒有人會因為我們少踢進了幾個球,少拿了幾塊金牌,或是少了幾句過激的言語和行為,而覺得我們軟弱。
強大,靠的是實力,但是,偉大,靠的是胸懷。
中國和世界的誤會:盲人摸象
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也問問周圍所有罵“小日本”的朋友,去過日本嗎?有過日本的朋友嗎?答案大多是No。我自己原來對日本的印象也不好,但捫心自問,除了那段歷史之外,也大都是道聽途說,沒去過日本,沒有一個日本朋友,甚至也沒有采訪過幾個日本的政要和企業領袖。
如果是一個美國人,從未來到過中國,沒有中國朋友,而只是在媒體上看了一些有關中國的不良言論,就斷言中國不好,我肯定不能接受,我會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對中國人一無所知,你憑什么做這樣的判斷?
而我們對日本就了解嗎?
日本是一個離我們最近,但卻最不了解的國家。我們大多數青年人可能對歐美的了解遠勝于對日本的關注。當然,日本不是一個容易了解的國家,日本人也的確存在著兩面性。但從一個第三者的角度來看,日本并不比中國更難了解。問題不是可不可以了解,而是我們愿不愿意去了解(本尼迪克特著的《菊與刀》,賴孝爾寫的《日本人》,都是非常精辟的著作)。
凡是來過中國的外國朋友,幾乎無一例外的對我說中國要比他們想象中的精彩得多,優秀得多。一次中國之行,往往會改變他們許多從小積累的對中國的不良或錯誤印象。而一個真心相交的日本朋友,一次日本之行,往往也能改變許多。正是本著這樣的目的,我去了一次日本,改變了我從前許多過于簡單,過于主觀的判斷。
在耶魯給美國學生講中國的時候,我經常用盲人摸象這個成語來概括大多數美國人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誤解,以及中國人對美國的曲解。大家往往都是摸到了哪里,就認為哪里是大象的全部,都沒有看到相對完整的大畫面。甚至一些在中國長期生活的美國朋友和在美國定居的中國朋友,由于生活的圈子相對固定,也都沒有能對一個國家有多角度的立體的理解,而是偏執于自己的一些個人經驗體會。
中日之間更是如此。我經常聽到有些在日本生活過的中國人,痛斥日本人的種種不是,聽完之后,往往會激起我的一些反日的情緒。事后想想,這些人如果一直在國內,也許也會連篇累牘的抱怨中國人的種種不是。我也認識很多在日本非常成功的中國人,一些甚至在日本把日本人駕馭的、欺負的連我都看不下去的中國人。
歷史上,許多國家之間的沖突和戰爭,最初都起源于相互的不信任,由于相互不信任,產生對對方行為的誤判,以及過分敏感的反應。這種不信任和誤判會制造出相互敵視的氛圍,繼而相互激發,最終使誤判產生的預言變成現實。今天的文明人類,應該能夠避免不信任和誤判釀成的悲劇。為了讓中國的和平發展成為可能,我們要努力消除這種不信任,防止誤判的發生。
一分為三,為四,立體的,多元的,理性的,自信的看日本,看美國,看世界,這才是我們21世紀的中國青年應該有的胸懷和眼界。
過于敏感
“東亞病夫”這四個字我很反感,這些年除了我們自己經常提起,我從未聽外國人提起過,也沒有在國外的媒體上看到過。
在國外,我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過于敏感。到了一個發達國家,服務員態度不好,司機不老實,朋友說了兩句無心快語,等等等等,我首先都會往“歧視”這兩個字上去想,接著就仗著自己英語的優勢,噼里啪啦的把對方說得無地自容,再仗著自己對西方規則的了解,去找人家的老板投訴一把,然后覺得自己又為中國人出了口氣(相比較而言,恰恰日本是我感覺需要投訴幾率最小的國家)。
從凡爾賽宮的保安到悉尼機場的檢疫,從美國的交警到奧地利的空乘,我記不清有多少次是因為自己或是為其他的中國人受到不正當待遇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這些投訴,當然有很多是必需做的,也是完全應該做的。但冷靜下來,經常發現,有些時候,這些我投訴的當地人,其實對哪里來的人都一樣,甚至對本國人的態度也都是一樣,并不是專門針對中國人的。就像是我們在國內也經常遇到無禮的人一樣。倒是咱們中國人,有時因為特殊的歷史背景,容易自我心理暗示,產生聯想。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老撾,或是納米比亞,自己也許就不會往那個方面去想。
比如,日本人被普遍認為,雖然表面上很懂禮貌,但骨子里很排外。對此,英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一樣有同感,而我們很容易把它理解成是對中國人的歧視。
而日本的這種島國心態,其他國家也有,比如英國人,直到現在還不把自己看成是歐洲人,對此,法國人深有感觸,也意見很大。
另外,必須承認,有些不合理的事,即使是針對中國人的,往往也是因為咱們的一些同胞們,總在不按當地的規則做事,給他們留下了太深刻的不良印象。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不僅是為中國人“出”口氣,更需要用自己的修養為中國人“爭”口氣。
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我們常說的待人接物的最高境界。如果問問周圍的朋友,走遍世界能夠做到不卑不亢嗎?很多人說差不多。然后再問為什么呢?通常的答案是:因為我們有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我們是人的時候他們還是猴,我們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們的經濟增長10%,我們有四大發明、萬里長城,我們有56個民族、長江黃河,我們曾經傲視群雄,如今大國崛起。這些事實(人與猴的部分除外)都是我們引以自豪的,但光靠這些還做不到真正的不卑不亢。
反省自己的不足,提醒自己不要沉迷于歷史,忽略現在與未來,這固然重要,但也不是關鍵。
真正的不卑不亢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根本信念——世界上的人不論種族、膚色、男女、國家大小強弱,作為人,都是平等的。在這個基礎上的自信與反省才是堅實的、健康的、和諧的。
如果你早晨醒來發現自己是盧旺達的公民,你的國家貧窮,弱小,全世界都曾把你的國家與種族仇殺連在一起,你,還能讓自己陽光嗎?如果你是菲律賓公民,殖民的歷史讓你的名字前面是法語,后面是西班牙語,你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你還自信嗎?如果你堅信這顆星球上人人平等,那你會依然自信地微笑。
京都國歌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我們為之驕傲。但漫步在今天的西安街頭,已經很難尋覓到當年長安的清晰輪廓了。
想看看長安大概是個什么樣子嗎?去日本的京都吧。京都當年就是按照長安的結構、建筑和規劃建設起來的城市。我們的長安,如今模糊朦朧,而日本的京都保存完好。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一個遺憾。
離開京都的那天,打了一輛車。出租車司機問我是哪里來的。中國,我答道。話音剛落不久,突然,《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沖進了我的耳膜。原來,司機的車載MP3上錄了幾十個國家的國歌,拉到哪里的客人就給放哪里的國歌。高興之余,當時的一個想法是:多奇怪啊,咱們國歌產生的背景,恰恰是當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如果司機知道這個事實會怎么想呢?他還會放中國的國歌給我聽嗎?他又是不是應該先替他當年侵略中國的爺爺們和那個幾個喜歡作秀的政客們向車里的幾個中國人道個歉,再放音樂?
算了算了,想得太多了,太復雜了。看著京都出租車司機臉上樸實簡單的微笑,坐著被國歌圍繞的出租車穿行在京都的大街小巷,就讓我自信地享受這個美妙的瞬間吧。
愿中日世代友好……
(來源:荊楚網 作者:芮成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