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第一次六方會談舉行時正是2003年的夏末秋初,三年后六方會談復會時刻,北京已然深冬。三年涼熱,不能改變中子撞擊原子核的加速度,只能讓東北亞各國在集體安全的環境中變得更加相互依賴。
“擱淺”一年多時間的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終于要在18日復會了。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這都是東北亞集體安全中的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之所以將其稱為集體安全,是因為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核事態,已經與六個東北亞安全相關國家都不可分割了。
然而,此時的六方會談,與一年多前休會時刻相比,已然發生了許多微妙的變化。當朝鮮代表首次以一個核國家的形象邁進六方會談會場的時候,最明顯也是最深刻的變化,就是對于朝鮮來說,會談的中心議題已經從能不能擁有核,變成了愿不愿意放棄核。一詞之差,東北亞安全語境有天壤之別。
雖然六方會談的“核語境”已經發生變化,但是敏感的人不難發現,此次六方會談復會,各方采用的說法一律是“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而非人們想當然的第六輪六方會談。這就意味著,此次六方會談將延續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的主旨,也就是討論如何執行2005年9月達成的《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這一根本的框架文件,討論誰先向誰妥協的問題。這樣一來,盡管朝鮮希望以核國家身份重回六方會談,但各國對其的政治態度可能沒有什么變化。
但無論如何,此次復會之后,東北亞集體安全再一次被證明是東北亞發展的前提條件。作為國際舞臺上政治、經濟和文化空前活躍的地區,東北亞各國發展不存在結構性零和博弈局面,而東北亞集體安全中也沒有結構性矛盾。在經歷了一年多的停滯,甚至爆炸了核彈之后,朝鮮仍然重回談判桌,這也說明即使是正在發展核武器的朝鮮,也深知核武器只是他們在談判桌前的一塊重磅籌碼而已。
朝鮮半島無核化是這個地區集體安全的關鍵,但是關鍵并不意味著全局,相反卻意味著各方都有可能通過某種政治或者經濟手段,影響這個關鍵的走向。六方會談停滯,并不說明東北亞集體安全正在惡化;六方會談復會,短期內東北亞集體安全也沒有明顯提升的跡象。這正是東北亞集體安全的確定性所在。
政治即妥協。任何妥協過程都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東北亞集體安全也正如此。因為東北亞集體安全并非一個孤立的事態,它與東北亞甚至世界的經濟、政治聯系之密切,已經超出了安全的概念范疇。甚至在經歷了伊拉克戰后的焦灼,國會選舉的失利之后,布什政府渴望用朝鮮半島的一次突破,來證明美國外交政策仍然在全球范圍內繼續睿智而又有效。因此美國在此次六方會談框架下,愿意談一切問題,用一切方式來談。美國國內的政治變動,也造成了東北亞集體安全的新不確定性。
突破并非沒有可能,但就目前情況來說,復會已然是最大的突破。假如美國能夠口頭承諾在金融制裁、援助等具體事項上給予一定的讓步,而朝鮮則還以再次口頭承諾放棄核武器,這就將是超出人們希望之外的額外成果了。其實從各方將此次復會定義為“第五輪第二階段會談”也不難看出,各方最希望的,恐怕還是能夠就進行下一輪會談達成共識。畢竟在一個不確定的集體安全環境中,唯一能夠確保的就是大家都有維護這種安全的意愿。而六方會談正是這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實現意愿的平臺。這就是集體安全之所以成為集體安全的最基本信任前提。
人們都還記得,第一次六方會談舉行時正是2003年的夏末秋初,三年后六方會談復會時刻,北京已然深冬。三年涼熱,不能改變中子撞擊原子核的加速度,只能讓東北亞各國在集體安全的環境中變得更加相互依賴。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此消彼長,關系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福祉,更不要說身處大洋驚濤畔的東北亞了。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周慶安)
(編輯: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