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時時感受中非友誼 處處都有發展機會
10多年前,記者曾在埃及的開羅大學留學,那時的埃及人總會好奇地問記者是不是“耶班尼”(阿拉伯文“日本人”),而現在4/5的埃及人都會眼光很準地問是不是“遂尼”(“中國人”)。過去幾十年,蘇丹人見到中國人,一向是“拉非克”(阿文“同事”)不離口。而兩年前記者踏上蘇丹國土時,那里的人都親切地叫中國人“哈比比”(“親愛的”)。這些細微的變化,說明非洲人看中國人的視角在變,對中國人的認識也在加深。
“看到中國人很親切”
非洲人對中國人的友好有時還超過了一般的友誼。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是一個相當西化的城市,那里有不少國際組織的分支機構,但肯尼亞人看待中國人,卻迥然有別于看待西方人。肯尼亞人麥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西方人看多了,已經司空見慣,而看到中國人,親切感一下子就升了起來。”
一位在安哥拉工作的中國人說:“這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像國內剛剛改革開放的那會兒,一天一個樣兒。而且中國人給當地做了好事,當地黑哥們對我們的態度總是特別熱情。我也真正體會了一把當‘老外’的優越感。”
近5年來,到南非發展的中國人,尤其是大陸地區的華商越來越多,最新統計已超過了20萬人,這些華人愿意在南非扎根,其中一個原因是南非的氣候和生活環境好,另外一個原因是南非人尊重中國人并需要中國產品,使得這里的華人有了事業拓展的空間。曾有一個叫羅伯特的黑人問記者:“你們中國人是不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他說因為他所認識的中國人都開著好車,住在高級別墅里。羅伯特的想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南非底層黑人尊敬成功者的觀點。正是有了這份尊敬,他們看到了中國人勤勞聰慧的一面,開始接近中國人,并向中國人學習。
出現多元化和民間化趨勢
隨著中非關系深入發展、經貿往來日益緊密,中國人在非洲也開始受到全世界的關注。目前非洲大陸仍有大量來自中國的援外專家組,如醫療隊、援建項目承包、承建商、雙方政府合作項目組等。在許多非洲國家,一些中國援建的標志性建筑成為了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建筑“名片”。如肯尼亞國家體育中心、喀麥隆會議大廈、加納國家劇院等。中國工人高效、負責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更得到當地百姓的尊重和贊賞。
還有一些肩負重要使命的中國人活躍在非洲戰亂地區。從1991年9月開始,中國已累計向10個聯合國非洲任務區派出維和軍事人員,目前,仍有約2000名中國維和軍事人員在6個聯合國非洲任務區執行任務。
近年來,中非間頻繁的人員交流也使我國駐非洲國家使領館的工作量劇增、領事保護案件不斷。我國奮戰在非洲第一線的外交官,很多時候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經受更多的身心考驗。
最近幾年,中國民營企業和個體商人到非洲的數目逐年增加,中國公民在非呈現人員結構多元化和民間化趨勢。此外,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國,大量的中國人正以游客的身份來到這塊神秘的大陸。
入鄉隨俗很重要
非洲大陸充滿各種各樣的發展機會,逐漸成為國內企業和商人爭相投資創業的理想地。近些年來,中國民營企業在非洲的影子隨處可見,亦不乏大量的商人懷著來非洲大陸“淘金”的熱情獨自闖蕩。西南部非洲的產油大國安哥拉由于遭受了幾十年的戰亂,國內可謂百廢待興。短短3年,中國在安已有數十個項目,涉及鐵路、公路、民用住宅、供水供電等廣泛領域。2003年,北京某建筑承包總公司設計院的小張婚后一年就被派到安哥拉搞項目。這里艱苦的生活環境也曾讓他心灰意冷。但很快,小張發現來安哥拉的中國公司越來越多,在國內用慣了的生活用品也變得隨處可見。
不過,也有一些做著“發財夢”的個人和小團體冒險來到非洲,但由于沒有很好地進行調研和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結果到頭來不但“顆粒無收”,甚至弄得傾家蕩產。入鄉隨俗是每一個身在異國他鄉的華人必須學習的課題。在南非等國家,許多華人因為不熟悉當地的民俗和法律,最后生意失敗甚至惹上官司,很多時候前一個華人剛解決的問題,后一個華人就又碰上了。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會有熱心人來幫忙。南非商人艾迪經常在南非當地的華文報刊上不定期地刊登一些教育性的文章,從一個南非人的角度提醒華人在南非生活和做生意時應注意的事項,講述避免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來源:《環球時報》2006-10-27 第19版/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 本報駐南非、安哥拉特約記者 邵剛 周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