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2001-2010年零點持續進行的對美好感度民調發現:中國公眾對美國的好感度在本世紀的前十年總體表現出穩中有升的趨勢,并在2009年達到峰值,這說明中美關系在奧巴馬上任初期有較大的提升。隨著2010年中美兩國間的摩擦,中國公眾對美國好感度有所下降,但仍處于歷史較高水平,高于2001-2005年。
分群體來看,18-30歲、30-40歲和40-50歲的中青年群體對美國的好感度相當(分別為49.1,49.3,50.8),且均高于5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44.3%)。
美國公眾對華好感度在2006-2008年一直處于下降狀態,并相對低于中國公眾對美好感度;其中,2009年對華好感度(50分)逼近歷史最高值(2006年:50.1分);2010年對華好感度與中國公眾對美好感度持平。
附圖 2001-2010年中美公眾對彼此國家的好感度變化趨勢
??? 數據來源:中國人對美國好感度2001-2009年數據來自零點研究咨詢集團 “中國人眼中的世界”系列調查;2010年數據來自《中國日報》與零點研究咨詢集團首次聯合進行的“中國人眼中的美國”調查;美國人對中國好感度數據來自2005-2010年Pew Research公布的報告。
與其他國家相比,2010年中國公眾對美好感度相對較低,在參與調查的國家中,僅高于日本(29分),而公眾對德國、俄羅斯和法國的好感度分別排在前三位,分數均在60分以上。?
附圖 2010年中國公眾對不同國家的好感度比較
???數據來源:《中國日報》與零點研究咨詢集團首次聯合進行的“中國人眼中的美國”調查。
??? 專家認為,公眾會通過其他國家與中國的歷史淵源、地理距離、文化同質等方面來判斷是否對一個國家有好感。中美之間在國家層面的行為是中國公眾對美國做出好感度判斷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中美兩國的合作、共識或對話,會對公眾產生積極影響,而一旦兩國發生一些摩擦、糾紛或分歧,好感度便容易有所波動。換一個角度來看,敏感的民意也反映出民間層面對目前中美雙方合作關系的期待與重視。
在中國公眾對美好感度出現上升拐點的2006和2008-2009年,背后都有中美合作的影子。2005年11月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和現任總統喬治?布什對華訪問,緊接著2006年美國財政部長率團在華進行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這些直接引來中美關系的一個小高潮期,使得公眾對美好感度出現大幅上升。2008-2009年,由于中美在應對經濟危機中的良好合作,公眾對美的好感度再度出現新的上升,中國在經濟危機中表現出的積極作用,也帶動了美國公眾對華好感度的上升。
2009年底美國總統訪華為提升好感度帶來契機,但隨后而來的美國挑戰中國核心利益的“小動作”,如會見達賴、對臺軍售、介入南海事務等,直接使雙邊關系一度陷入緊張和僵持,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眾對美的看法,使好感度出現明顯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