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閉幕,會議通過了全會公報和《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路透社、法新社等國際傳媒普遍注意到,中國官方新聞機構將此次三中全會公報精神提煉為“深化改革”,盡管“細節尚不清楚”,但很顯然,本次全會的結論是:中國將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更多依賴市場機制,依靠市場經濟的力量,并“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法新社和法國《世界報》等指出全會公報和《決定》中的上述內容,表明此前人們所議論、猜測的,中國將在三中全會后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打破國企在金融、能源、電信、鐵路航空運輸等關鍵性經濟領域的壟斷地位,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等經濟改革措施,并非捕風捉影,而是很可能陸續提上議事日程,而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流轉等改革措施也可能出臺。
許多外媒都指出,和1978年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1993年三中全會決定改革國有企業,2008年三中全會決定實行大手筆經濟刺激相比,此次三中全會公報和《決定》在規格和氣勢上并不遜色。而且,此次所面臨的形勢同樣十分嚴峻:增長放緩,生態惡化,壞賬累積等等,都是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無法繞開的障礙。
一些媒體,如法國《回聲報》指出,除了醒目地表示將更多依靠市場來調節經濟外,曾被形容為“歷史性”的三中全會,其會后出臺的公報和文件綱領性有余而細節不足。傳統上,黨的三中全會是一系列重大經濟改革措施出臺的起點,推出如此綱領性的文件,更多意義在于表現中共新領導人深化改革的決心。
但也有外媒認為,三中全會只是黨的代表大會,提出有關深化改革戰略性、方向性目標,就已完成了歷史使命,更多細節和時間表還有待今后立法、行政機構陸續推出,且“進程應不會太快”。
部分外媒指出,此次三中全會公開的成果,以經濟領域的改革綱領為主,而在政治領域則涉及不多。這表明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中共上層仍然小心翼翼。
法新社文章稱,三中全會公報的基調,是“經濟放開,政治收緊”,即在經濟領域推出更大刀闊斧、更貼近市場化和國際化的改革措施,而在政治上則繼續沿襲傳統思路,包括通過黨內自我批評整頓黨風,通過黨內加強紀律檢查清除腐敗,加強警察的權力等等。聯系到三中全會前夕,中國官方媒體反復強調“不能全盤西化”、“穩定是第一位的”,表明中國領導層打算在“政治強硬、經濟靈活”的道路上走下去。
此外,三中全會宣布,中國將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引發國際傳媒熱烈關注,但因全會公報等文件并未披露“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性質、構成、領導體系和其它更多細節,國際傳媒和觀察家們暫時無法就此發表更多意見。
(來源:海外網 作者 陶短房,旅加學者 編輯:小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