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瑞士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期間,中瑞兩國完成了內容廣泛的自由貿易協定磋商,就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簽署了諒解備忘錄。
“三年磨一劍”,中瑞自貿區談判始自2011年4月,如今終于結成碩果兩國“最終簽署了一個高水平、內容廣泛的協定”。其意義確實非同一般,這標志著中瑞關系邁向了新臺階,將為兩國開啟更為廣闊的經貿合作掃平了障礙。中瑞經貿合作史或者中瑞關系史中有許多里程碑的階段,瑞士是首批承認并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之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瑞士政府在歐洲大陸國家中率先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而如今,瑞士又成為歐洲大陸國家和世界經濟20強國家中第一個與中國簽署自貿協定的國家。
和則兩利。全球化勢不可擋,世界已經演繹為地球村,每個國家都不是孤島,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遺世而獨立”,而事實越來越雄辯而醒目地證明:和,則互利雙贏,“要讓自己發展好,也應該讓別人發展好;要讓自己受益,也應該讓別人得利。”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界最大的市場。任何有眼光的國家都不愿意也無法忽略中國,而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具體到瑞士,中國已成為瑞士在亞洲最大貿易伙伴,去年中瑞貿易達到263億美元,其中瑞士對華出口228億美元,如果平均到每個瑞士人就是2800美元。迄今為止,瑞士已有約400家企業在中國設立了900多處分支機構。
瑞士駐華大使杜哲巍接受采訪時坦言:“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已經與日本、韓國、新加坡和香港簽署的自貿協定,在每一份自貿協定簽署后,貿易額都有很大增長。”很顯然,中瑞自貿協定必定為兩國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和注入更大潛力。難怪杜哲巍稱,李克強對瑞士進行的訪問對兩國關系發展具有標志性意義。
遺憾的是,盡管“和則兩利”具有常識性的意義,但總有一些人不拿“和則兩利”當回事。歐盟發起的針對中國光伏產品和無線通信設備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一事,就是一例,這對中國相關產業、企業和就業將造成損害,同時也會損害歐洲用戶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有學者稱,在世界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背景下,中國對外貿易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表面上看,貿易保護主義保護了本國企業,但企業缺乏競爭,這是目光短淺的保護,損人不利己,只會傷害本國企業。中瑞關系的發展,是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回擊,也是對一些國家的有力提醒。時代不同了,風物長宜放眼量,別再以短視應對洶涌而至的全球化。
今后五年,中國將進口10萬億美元左右的商品,對外投資規模將達到5000億美元。這種發展機會,對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是絕好的機遇,對世界貿易振興和經濟復蘇是強有力的活力劑。更何況,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會停頓,中國堅持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推動區域貿易自由化、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決心堅定不移。唯有取長補短,不斷做大共同利益,才能更好地實現互利共贏。
有個細節耐人尋味。李克強24日參觀瑞士古爾登貝格家庭農莊,參觀結束時送給農莊主人一個中國陶藝品,上面刻有一個中文“家”字。李克強對農莊主人說:“家和萬事興,祝你們家庭幸福、事業興旺?!毙〉揭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再到一個地球村,和,則興;和,則多贏。在經貿等方面,多一些和的舉措,不僅能夠增進友誼,促進和平,而最終也能為本國民眾帶來更多的福祉。
(來源:人民網 編輯: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