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美國《世界政策雜志》季刊近日發表文章認為,中日外交關系處于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低谷。小泉純一郎首相去年11月組建的內閣證實了外交政策強硬派日漸得勢,這預示著日本對華關系暫時不會改善。越來越多的日本問題觀察人士把中日關系惡化歸咎于日本,稱其對華政策愚笨而富有挑釁性、自以為是且毫無依據。就連日本“唯一的朋友”美國也開始表現出不安。這篇題為《日本是如何想象中國和看待自己的》文章要點如下:
眼里有兩個中國
在當今日本,看起來就好像有兩個中國似的。經濟關系蓬勃發展,中國已成為日本的主要投資伙伴和最大的貿易伙伴,中日貿易額占日本貿易總額的1/5,中國引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大大促進了長期停滯的日本經濟逐漸復蘇。盡管兩國外交關系冷淡,但人們普遍承認,發展中的中國經濟與比較成熟的日本經濟是互補的。經濟與政治分開曾經是冷戰時
期的日本對華交往準則,但這一準則已經站不住腳。然而,日本外交政策機構似乎并不急于出臺新的戰略方針。
日本強硬態度的背后是對中國主導亞洲事務的擔憂。在競相同東南亞國家聯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過程中,中日兩國毫無共識可言,足見它們之間的對立。不僅如此,日本和中國的自尊心在相互競爭。但是,由于資本主義的作用,兩套具有歧視性的自由貿易協定可能會相互促進,不僅給東南亞、也給日本和中國帶來經濟上的好處。
“中國是個威脅,因為它是中國。”這似乎是日本國家安全圈子里盛行的潛在論斷。有人對中國的軍費支出以兩位數速度增長感到擔憂,中國是想跟美國平起平坐嗎?日本近來不斷調整它在安全方面的姿態,舉措之大膽前所未有。
日本民族主義復興?
時事出版社去年夏天公布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40%以上的受訪者聲稱不喜歡中國,只有不到5%的人表示喜歡中國。然而事實上1990年至2004年間,聲稱喜歡和不喜歡中國的日本人比例基本持平,而且就對華態度發表看法的人徘徊在30%左右。換言之,大多數日本人對中國沒什么特別的感受。與此同時,中國在日本人出國旅游的熱點當中排名第三,僅次于美國和韓國。
當今日本的國家特性模糊不清,主流政治階層感到不安,致力于向國民灌輸根深蒂固的愛國熱情。在這一點上,外國關于日本民族主義復興的批評切中要害。執政的自民黨正在起草新憲法,有傳聞說其中把愛國主義列為一項公民義務。但該黨去年秋天公布憲法草案時,愛國主義條款已被刪除。自民黨領導人敏銳地推測公眾不會愿意接受愛國主義。
日本人對中國的淡漠就好比有的日本人對天皇———“國家統一的象征”———毫無特殊情感。
追求“正常國家”地位
自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以來,日本正首次重新考慮把武力威脅當作一種外交手段。外交政策機構的主導勢力覺得日本受到“摧殘”、如今需要再度變得“正常”。從本質上講,他們所說的正常國家就是要擁有一支合理合法的軍隊。爭議焦點是修改約60年前的憲法,這部憲法宣布日本人民永不擁有軍隊。
雖然正式修訂憲法需要若干年時間,但小泉首相實際上已經大大改變了憲法。“9·11”事件后,他向印度洋派出軍艦支援以美國為首的部隊同阿富汗作戰;后來,他又向伊拉克派出地面部隊。這是1945年以來日本自衛隊首次以日本武裝力量的身份走出國門。與此同時,小泉同美國又簽訂了一份集體安全協議共同開發導彈防御系統。2005年2月,日本首次明確聲稱臺灣涉及美日聯盟的共同戰略利益,鼓勵“通過對話和平解決臺海問題”。這一貌似寬厚的言論徹底改變了以前關于在美日聯盟中不正式提及臺灣的政策。
“正常國家”主張和強硬派民族主義有相同之處。原指望憲法把愛國主義列為公民義務的日本人屬于前一類。強硬派民族主義走得更遠,它背負著感情包袱和各種支離破碎的觀點。當然,并非所有“正常國家”倡導者都是強硬派民族主義者,但很難把兩者明確區分開來。追求正常國家地位的呼聲對強硬派民族主義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布什政府試圖把日本變成“亞洲的英國”。過去五年間,華盛頓如愿以償。但美日聯盟的加強導致了東北亞國家疏遠日本,假如沒有美國的鼓動,日本謀求正常國家地位的工作根本不可能向前推進。中國經濟越發展,日本就越強烈地渴望拿美國當后盾。日本對華關系一波三折的根源在于它自古以來不能容忍與中國或其它亞洲國家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