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儲投資基金可防大宗商品價格波動 外匯平準基金有助人民幣匯率市場化
外匯儲備投資基金將起到保持國內要素市場穩定的作用,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
外匯平準基金一旦成立,的確將對人民幣匯率走向市場化提供保障,這可以視為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前置作業之一
中國巨額外儲到底該怎么用?這個老話題,如今有了新答案。日前有消息指出,鑒于龐大的外儲規模,中國人民銀行有成立外匯儲備投資基金以及外匯平準基金的意向,而在專家看來,投資基金“可能交給中投運作”。
消息傳出僅一日,4月26日,《金融時報》網絡版援引三位知情人士的話稱,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投”)將很快獲得1000億至2000億美元的政府注資。對此,《國際金融報》記者昨日致電中投進行求證,該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尚未得到確實消息。
投資基金抗通脹
盡管第一季度中國首現季度逆差,但外匯儲備依舊增加了2000億美元,且總規模首次超過3萬億美元。包括央行行長在內的多位官員近期頻頻表示中國外儲規模過大,對于外匯儲備的使用和調整似乎也開始有所動作。
“3萬億美元的外儲規模的確已偏離正常需求,一旦過量更會成為負擔,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和使用外儲成了當務之急。”上海師范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孫茂輝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成立外儲投資基金無疑能使外儲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根據報道,央行打算按照專業分類成立的外匯儲備投資基金,包括能源基金、貴金屬基金等。毫無疑問,這是出于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的能源消費國之一的現實考慮。近幾年來,原油、鐵礦石、農產品等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出現的“中國買什么,什么就漲”的現象,使得中國飽受輸入性通脹之苦,企業的利潤空間更是被嚴重擠壓。
“一旦成立外匯儲備投資基金,央行可利用這個基金快速逢低買入大宗商品,以備需要進口大宗商品企業的不時之需。”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基于這個考慮,外匯儲備投資基金將起到保持國內要素市場穩定的作用,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
他更提出一個想法:除了可以用外匯儲備來成立投資基金外,還可以成立補貼基金。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漲時,由這些基金向上游企業提供補貼,以防止下游企業因成本上漲而將壓力轉嫁給消費者,進而引發通脹的現象。
孫茂輝則認為,中投作為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其主要作用就是進行海外投資,“一旦能源基金、貴金屬基金等外匯儲備投資基金成立,的確有可能交給中投運作”。
平準基金促匯改
除了打算成立外匯儲備投資基金,據稱,央行也在研究成立外匯平準基金的建議,“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央行有將人民幣匯率推向市場化的意愿。”孫立堅認為。
當前,中國的匯率制度采用有浮動的管理,一方面外匯管理局每天給出一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中間價,另一方面人民幣兌主要貨幣在5%。上下區間內進行波動。孫茂輝指出:“設立外匯平準基金可能意味著,管理人民幣匯率的行政措施將有所淡化,通過改變市場供求關系來穩定人民幣匯率的作用將有所加強。”
“一旦人民幣匯率市場化之后,除了市場操作本身引起的匯率波動外,也不能排除國際炒家非理性炒作的行為,以及突發性事件引發匯率劇烈波動的可能性。而外匯平準基金則能在此時進入匯市進行對沖,從而起到穩定人民幣匯率的作用。”不過,孫立堅同時指出,“此類做法類似于日本央行干預外匯市場的慣用手法,所不同的是,日本央行并沒有專門成立外匯平準基金。但令人擔憂的是,從結果看,日本央行屢次對沖都會輸給市場。因此,必需充分評估外匯平準基金對外匯市場的干預能力。”
不過,專家們的一致看法是,外匯平準基金一旦成立,的確將對人民幣匯率走向市場化提供保障,這可以視為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前置作業之一。 (本報記者 付碧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