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
汪同三
巴曙松
主持人 溫 源
嘉 賓 王一鳴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汪同三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巴曙松 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和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所得出的重大判斷。這一戰略論斷究竟由何得出?又將如何影響中國今后的發展軌跡?為此,我們采訪了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
我國發展有很多有利條件
問:作出“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判斷的具體依據是什么?
王一鳴:當前世界經濟正處在金融危機劇烈動蕩后的緩慢復蘇之中,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新的深刻復雜變化,但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因為這場金融危機的沖擊而發生改變和逆轉。
從國際環境看,一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在全球化調整發展中擁有新的優勢。二是金融危機后,各國致力于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將成為推動全球新一輪增長的重要力量,我國在搶占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的競爭中具有新的機遇。三是新興大國地位上升。我國等新興大國正在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汪同三:目前來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很多有利條件,主要是當前世界經濟處于緩慢回升狀態,已經從2009年的負增長轉為了今年的正增長,貿易量也有所增加,特別是各國在金融危機后強調要加強國際間的金融監管,建立更加有效的國際金融新秩序,這對我國未來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其次,按照馬克思經濟理論,在每一次世界經濟危機后,經濟復蘇的基礎都來自技術進步、產業重組和設備更新,這將為包括我國在內的全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機遇,經濟發展不僅體現在量的增長,更多是質的飛躍,是建立在新一輪技術創新基礎上的增長。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立足國內,無論改革開放經驗的積累,還是科學發展理念的創新,中國經濟已具備發展提升、再上新臺階的信心、實力和強勁的動能。
經濟能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問:從當前國內經濟現狀看,是否具備了迎接戰略機遇,進一步提升和攻堅的動能?
王一鳴:從國內發展看,我國具備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諸多有利條件。一是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邁上新臺階,今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望突破4000美元,正在由中低收入國家向中高收入國家邁進。二是國內市場加快成長,巨大的消費潛力可以轉化為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三是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空間巨大。我國要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將增強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四是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可以創造出基礎設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資需求以及農業轉移人口轉化為城鎮居民而形成的巨大消費需求。五是深化改革的潛力巨大。改革可以改善資源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將成為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強勁動力。
巴曙松:總體看來,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并且已經從金融危機中復蘇,具備了進一步改革和轉型的基礎。從特定意義上說,一些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例如消費貢獻降低、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儲蓄率過高等,也同樣可以通過改革來促使其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這個過程其實也正是結構調整的過程。
分好“蛋糕”越來越重要
問:未來五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哪些方面?
巴曙松:在今后的五到十年,中國正加快由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邁進。與此同時,我們也正在面臨“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的重要考驗。
中國必須在未來五年內啟動經濟增長模式從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的“庫茲尼茨增長”模式,逐步轉向以經濟結構轉型、技術創新和微觀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等為特征的“熊彼特增長”模式,這是今后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汪同三:收入分配結構是否得到改善,是判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效果的關鍵。這是因為,促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諸多矛盾,如投資與消費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過高以及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等,都可以從收入分配不合理上找到根源。
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居民收入增長滯后于經濟增長;二是不同收入階層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區收入差距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社會財富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在這種形勢下,分好這塊“蛋糕”就變得越來越關鍵――不僅是做大“蛋糕”的根本目的,也是繼續做大“蛋糕”的必要條件。
王一鳴:未來我國應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化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導產業跨區域有序轉移,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